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四十二章 直接汇报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四十二章  直接汇报

    印军突然越过印尼边境。兵逼马亨德拉钠格,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收到确切消息后,裴承毅立马断定,决定攻打马亨德拉钠格的不是印军,而是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杜奇威。在裴承毅联系项铤辉,希望总参谋长想办法把38军从尼泊尔派过来的时候,印军没有攻打尼泊尔的意图,驻扎印尼西部边境地区的印军没有异常举动。短短数个小时之后,共和国政府还没来得及联系尼泊尔政府,调防命令还没有从总参谋部下达到38军,印军就越过边境线,炮轰马亨德拉钠格。如果是大举进攻,裴承毅也就认了,问题是进犯尼泊尔的印军只有1个步兵师。这么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打下马亨德拉钠格,甚至对驻扎在附近的尼泊尔军队都没有多大威胁。

    印军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攻打尼泊尔是假,牵制38军是真。

    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就没那么容易了。

    裴承毅再次给项铤辉打电话的时候,收到的答复是让他立即返回总参谋部,准备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战争进展情况。

    这让裴承毅多少觉得有点以外。不过他知道,需要汇报的不是战争进展情况。

    按照规矩,裴承毅每天都会向总参谋部递交一份战斗报告,对战场局势与当天变化做概要说明。每个方向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之后,前线指挥部还会向总参谋部与元首府递交一份战役总结报告,详细说明战役过程与战役得失。虽然战役总结报告不由裴承毅亲自起草,而是由东方闻率领的几名参谋负责,但是需要裴承毅过目与签名,才算得上是前线指挥部的正式报告。不管是项铤辉还是王元庆,都对战争进展情况了如指掌,不需要裴承毅千里迢迢赶回去当面做报告。

    给袁晨皓交代了工作,裴承毅搭乘空军接待要员的专机离开了沃济拉巴德。

    元首想知道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即将发生的事情。

    虽然王元庆并非军人出身,甚至没有参军服役的经历(赵润东是军人出身,纪佑国则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但并不表示王元庆对军事一窍不通。作为政治家,对战略大方向的判断与把握能力不但不比军人差,还比军人出色得多。

    裴承毅心里很明白,元首非常了解战争。

    半岛战争后期,在包括赵润东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应该越过三八线,更不应该帮助朝鲜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王元庆却坚决主张打到底,以统一朝鲜半岛为最终目的。当时连裴承毅都不太明白王元庆为什么要替朝鲜“谋福利”,在他看来,帮助朝鲜完成统一,等于让2000万朝鲜人统治4000万韩国人,承认了朝鲜政权的先进性。战后。裴承毅担心的事情并没发生,在重新建立的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朝鲜顺利实现民族统一,并没出现谁统治谁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朝鲜的金氏**政权在战争中一去不复返,而新生民主政权成为了共和国在周边地区建立的典范。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甚至能够看出,王元庆主张出兵帮助朝鲜实现民族统一,与他后来在共和国推行的政治改革有内在联系。用一些第三方新闻媒体的评价来说,通过在朝鲜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王元庆获得了很多经验,为后来在共和国推行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说得直接一点,朝鲜的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了共和国政治改革的试验场,也坚定了王元庆在共和国推行政治改革的决心。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王元庆都是一位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战争爆发前,王元庆力排众议,不但把裴承毅从巴基斯坦调了回来,还让裴承毅负责制订总体战争计划。按理说,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与国家基本政策的战略计划,至少应该由总参谋长负责,如果是赵润东与纪佑国。肯定会亲手把关。王元庆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一名陆军中将,就足以让人觉得震惊了。当裴承毅提出“先东后西”,从东线包抄印度战略大后方,以全面击败印度为根本目的的战争计划时,王元庆再次力挺裴承毅,全盘采纳了这份战争计划。要知道,当时连项铤辉都认为目标过于远大,应该把重点放在西线,通过占领新德里迫使印度投降,然后与印度签订一份“不平等条约”,以维护共和国国家利益、控制南亚地区为战争的主要目的。支持项铤辉的人并不少,包括顾卫民、叶致胜、阎尚隆等国家领导人与中央政府高层官员。在此情况下,王元庆仍然丝毫没有动摇,坚决支持裴承毅的战争计划。虽然战争还没结束,但是打到这个时候,已经证明裴承毅的计划比项铤辉的想法更加符合现实。

    从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王元庆不但有军事头脑,而且比很多将军还要厉害。

    随着博帕尔集团军全军覆没,东线决战迎来了第二个转折点。如果从整场战争的角度看,下一阶段的进攻行动将决定战争的发展方向。

    身为前线总指挥,裴承毅很清楚接下来的选择。

    接到回去汇报战况的命令时,裴承毅就知道,元首也看出了战争的发展方向,而且与裴承毅一样,对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也就是战争的具体发展方向很有想法,不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让前线总指挥赶回去。

    到达首都郊区的空军基地后,前来迎接裴承毅的参谋军官没有把他送往总参谋部,而是带他去了元首府。

    项铤辉先到一步。正在与王元庆商讨事情。

    让秘书替裴承毅准备了一杯绿茶后,王元庆只把项铤辉与裴承毅留了下来。

    “时间宝贵,我就不多罗嗦了。”王元庆朝裴承毅点了点头,开门见山的说道,“听项总说,你要求调遣38军入印作战?”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38军是现在唯一能够调动,唯一具有完备战斗力的部队。”

    “目的是什么?”王元庆确实没有罗嗦,问得很干脆。

    “歼灭博帕尔集团军后,我军获得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裴承毅稍微停顿一下,说道,“这个机会到底有多宝贵呢?如果按照最初制订的战争计划按部就班的打下去,我军大概能在明年年底完成大规模作战行动,即便在36军与37军提前南下之后,最快也只能提前到明年下半年。如果能够抓住眼前的机会,我有很大的把握让参战的将士在明年春节的时候陪着家人看春节晚会。”

    王元庆的眉头跳了几下,显得有点动心。

    项铤辉则显得有点惊讶,因为裴承毅没有在电话中告诉他这些话。

    “按照最初的战争计划,东线决战结束之后有主次两套行动方案。主方案是发起西线决战,以占领新德里为战役目的;次方案是迅速南下,以扫荡印度半岛为战役目的。因为没人能够在几个月前猜出东线决战会打成什么样子,所以到底采用哪套方案,由东线决战的最终结果决定。毫无疑问。东线决战的收获比我们预料的大得多。”裴承毅拿起香烟,点上抽了两口,说道,“战役打到这个时候,我们不但控制了印度东部与东北地区,还将战线推进到了恒河平原腹地,最西面的军队距离新德里仅有四百多千米。从战略上讲,除了新德里西南方向,我军已经对新德里实现了战略包围。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印度肯定会迁都,甚至已经开始为迁都做准备。”

    “你的判断确实没有错。军情局已经收到确切情报,鲁拉贾帕尼批准了迁都提议。”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因为他没有收到这份的情报。

    “这是刚刚收到的情报,当时你已经在飞机上了,所以没有通知你。”王元庆看出了裴承毅的心思,说道,“关键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必要占领新德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占领新德里。”

    “肯定有占领新德里的必要,那是印度首都。”项铤辉插了一句。

    裴承毅迟疑了一下,说道:“我赞同项总的看法,确实有必要占领新德里,但是我并不赞成为了新德里使战争延长半年以上。”

    “如何讲?”王元庆也点上了香烟。

    “如同项总所说,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占领新德里的政治意义非常重大。更重要的是,除非做好付出几十万军人的心理准备,打算在战后长期占领印度,不然我们就要占领新德里,扶持一个友善的印度政权。”裴承毅灭掉烟头,说道,“仅仅扶持政权还不够,还得为该政权武装一支足够控制整个印度、维持印度社会稳定、击败流亡政权的军队。从社会层面看,还得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通过改善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调整财富分配等等手段化解印度人对我们的仇恨与偏见。这需要努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虽然代价很大,但是收获同样很大。关键就是,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之后,我军必须尽快撤离印度,让印度人决定印度的未来,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能像照顾婴儿一样的照顾印度。只有积极主动的扶持政策加上开明亲善的军事政策,才能让大部分印度人相信,我们不但不是侵略者,还是整个印度的解放者。战争会带来创伤,但是战争过去之后,我们会做出补偿,以实际行动。让那些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印度人、特别是社会最底层的印度人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仅仅是一句爱国口号。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才不会像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那样,既拼了命,又落下个臭名声,最后还不得不灰溜溜的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