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节节高

弱颜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重生小地主最新章节!

    第一更,求粉红,求正版订阅,求推荐票支持。

    ****…………………………**

    第一次种麦子,一家人都很慎重,她们商量之后,就决定将麦子种在南山下她们去年新买的田地上。

    那是两块隔着田间小路相对的田地,一块二十亩是最上等的田,另一块三十亩,是中等的田。连蔓儿决定用那二十亩地来种麦子。

    为了将麦子种好,连守信特意找了山上种过麦子的工匠请教,又将两位工匠请到家里来,帮着做了筛选麦种、浸种等准备工作。      重生小地主482

    连守信还和老黄商量妥了,种麦子的时候,允那两位工匠半天假,这样连守信就可以将这两位工匠请来,帮着种半天地。

    有这种麦子的熟手带着,估计半天的功夫,长工们也就都学会了。

    这天一大早,连守信就将两位工匠又请了来,然后带着长工,将两匹大青骡套了大车,拉了两张犁杖并一应的农具,往地里来。

    春耕季节,私塾里又放了农忙假。五郎和小七都要下田。大家将五郎拦住了。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五郎就要去参加府试,现在正是复习、冲刺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天天跟着下地种地,那才是耽误事那。

    五郎也知道这段时间的关键,因此也就依了大家的意思。

    小七不需要考试,可以跟着下地干活。

    等连守信带着人走后,张氏、连蔓儿和连枝儿娘儿三个将该收拾的都收拾了。就留了连枝儿和五郎在家,张氏、连蔓儿和小七都换了下地干活的衣裳,提了水壶,一路走着来到麦地。

    今年因为家里有了长工。而连蔓儿还打算要请短工,所以只需要连守信带着人下地干活就行,张氏只需要带着两个闺女在家做饭就可以。小七他爱干啥就干啥。

    不过因为挂心种麦子的事,这娘儿三个还是下了地。

    连蔓儿赶到的时候,连守信已经带着人开始种上了麦子。种麦子与种高粱、糜子、玉米这些不同,但却与种谷子的方法大同小异。为着保险起见,才请了山上的工匠。麦子没种过,谷子大家都种过,因此这一会工夫。连守信和几个长工就都干的顺手了。

    麦子植株矮、细,种的时候犁出来的垄沟也就比种高粱、玉米的要浅,而撒种也更加细密。

    连蔓儿放下水壶,就也走进地里,拿了瓢舀了麦种。跟在犁杖后面帮着撒种。

    小牛拉了一架犁杖,犁的略慢,那两匹大青骡另拉了一架犁杖,犁的却是飞快。连守信、几个长工并请来的两位工匠,每个人都分工明确,这麦子种的又快、又利落。

    张氏和小七也跟着进地里来,帮着干活。

    “你们娘儿几个回去吧。”连守信就道,“小七跟你哥念书去,你们娘儿两个。到时候就把饭菜准备停当的就行。”

    有足够的劳动力,连守信怕妻儿辛苦,就不打算让她们下地干粗活了。

    这么说话的连守信,腰板挺直、中气十足。那是一个有了大片土地,而且可以将妻儿护在身后,不用妻儿『操』劳的男人的那种自豪感。

    “我们帮着干一会。过一会就回去。”张氏就道。      重生小地主482

    周围的田地里,都是种地的人。看到连蔓儿家种麦子,就有很多人过来,跟连守信说话、打听。

    老金带着喜宝也来了。

    “老四兄弟,这是种的啥稀罕玩意儿?”老金个『性』直爽,大着嗓门跟连守信招呼道。

    正好干了半晌,犁杖和人也要喝口水,歇口气,连守信就招呼长工和请来的两位工匠歇一歇,他则走到地头来,跟老金说话。

    “种的麦子。老金大哥,你们家的地种的咋样了?”

    连老爷子看不上老金,明里暗里曾多次嘱咐儿孙们,不可与老金走的太近。以前,连守信和张氏也都故意远着老金。不过,那次连家闹开了,多亏老金仗义执言,连守信和张氏对老金的态度就变了。

    后来,老金也帮了连蔓儿家几次忙,连蔓儿家也投桃报李,比如说地瓜,还有玉米种子这些,老金都有份拿到。

    因此,虽然因为连守信和张氏还忌惮着老金的出身,两家来往并不太密切,但在村里,也算的上是交好的人家。

    老金来说话,连守信比对别人,就多了几分热情。

    张氏、连蔓儿和小七也跟着连守信走到了地头,连蔓儿和小七还提了水桶,给小黄牛饮水。家里多了两匹健壮的大青骡,但是小七还是最心疼他的小黄牛。如今过了一年,小黄牛已经从少年牛长成了小青年牛。

    “就那些地,都交给他们兄弟几个带着人折腾,我和我老儿子没事逛逛。”老金就摆了摆手,笑道,“种麦子,这个好。我往南边去过,那种麦子的地方,和咱这也差不离。咱这地种麦子,还真行。”

    “就是这祖祖辈辈,没人想起来种。老四兄弟,你这又成了头一份了。”老金哈哈大笑道,“这麦种,是哪踅『摸』来的?”

    “他们娘儿几个不是去了趟太仓,就是从太仓买回来的。”连守信答道。

    “好,好。这麦种,咱这周围还真买不着。现在想种,是不赶趟了。”老金就道,似乎颇为遗憾。

    “等过年吧,看我们种的咋样。我们这要种好了,那咱这周围的地,就都能种。”连守信道。

    “老四兄弟,你这人敞亮,心眼好。”老金就道。

    他们两个说着话,就有别人过来,也跟着打听。

    这年代,教育并不普及,因此人们的思维相对单一,很多都是依靠惯『性』。但是一旦有人开了头,那么跟随效仿的人就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