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

    面对来袭的炮弹。第一主力舰队的准备也很不到位。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有效的探测手段。

    前面多次提到,与传统火炮相比,电磁炮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外弹道。得益于较高的初速,电磁炮具有独特的外弹道,即大部分都在大气层外。为了尽量缩短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时间,从第一代轨道电磁炮开始,所有大口径电磁炮都采用垂直或者近垂直的投射方式。虽然说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射程,但是也由此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炮弹的低可探测性。换句话说,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炮弹更难被发现,让几乎所有炮兵雷达都成了摆设。

    被动探测系统出现之前,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因为电离层并不是吸收与反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而是有一个波段窗口,所以可以跟踪距离地面数千千米、甚至数万千米的人造卫星的雷达也能探测与跟踪电磁炮的炮弹。

    问题是,随着被动探测系统问世,而且迅速普及,几乎所有主动探测手段都被打入冷宫。拿海军来说,虽然每艘战舰上都有雷达,而且都有好几部雷达。但是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条令,除非受到攻击或者即将受到攻击,不然不得启动主动探测雷达。受此影响,即便在战场上,共和国海军舰队也得关闭雷达,也就无法及时发现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炮弹。为了解决早期预警的问题,共和国与美国也在被动探测手段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即利用电离层的波段窗口,探测电磁炮的炮弹在高速飞行时对地球磁场产生的扰动。

    虽然这种探测手段并不精确,即无法准确测出炮弹的飞行速度与飞行方向,但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却能够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让舰队有足够的时间开启雷达。具体实施时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太空垃圾的干扰作用。换句话说,要从成千上万(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已探明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太空垃圾超过2000万个,而在大战期间,受交战双方攻击太空设施的影响,这个数字至少增加了2倍,即尺寸与电磁炮炮弹相当的太空垃圾数量在6000万个以上)的具有相似飞行轨迹的太空垃圾中找出几个、几十个、乃至几百个真具有威胁的真目标,即便算不上大海捞针,庞大的数据计算量也能让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无能为力。

    万幸的是,在攻击海面目标的时候,电磁炮炮弹需要再入大气层。

    虽然从理论上讲,拦截已经进入弹道末段的电磁炮炮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对于飞行速度超过20马赫的电磁炮炮弹来说,从高度大约80千米的电离层底部到海平面。也就是10多秒的事情,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发现到击落的整个拦截过程,绝非容易的事情。但是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在对付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炮弹时,这10多秒的时间仍然显得比较充足。

    这些特殊用途的炮弹就包括集束子母弹。

    从理论上讲,发现再入大气层的炮弹并不难,除了炮弹对电磁场产生的扰动能够被被动雷达探测到之外,高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也能被红外探测仪发现,而且均可以做精确定位。

    关键就是能不能及时进行拦截,而且是有效拦截。

    与穿甲弹这类弹一装药的炮弹相比,集束子母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在弹道末段必须减速,才能让子弹药撒布在有效范围之内。受此影响,集束子母弹都装有加速火箭发动机(准确的说,有关是减速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就是向侧前方提供一个反向推力,让炮弹缓慢减速,并且通过调整喷关的**角度,赋予炮弹绕中心轴线旋转的角速度,产生投洒子弹药所需的离心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子弹药是一些质量仅有几百克、甚至百十克的金属杆。本身就欠缺稳定性,过远的飞行距离不但会增大撒布范围,还会降低穿甲能力,所以集束子母弹一般会将投洒子弹药的高度控制在5000米到15000米之间,具体与子弹药的质量与稳定性有关(质量越轻、稳定性越差,投洒高度就越低)。受此种种影响,集束子母弹再入大气层后,在投洒子弹药前的飞行时间大约是其他炮弹的1.5倍,而且投洒子弹药时已经进入舰队防御系统的拦截范围。

    由此可见,只要有合适的拦截手段,就能拦截集束子母弹。

    问题就是,是什么拦截方式才是合适的拦截手段。

    显然,高能激光算不上合适的拦截手段。虽然从理论上讲,高能激光能够烧穿集束子母弹的弹壳,破坏加速火箭发动机(甚至有可能引爆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使集束子母弹失稳,也就无法投洒子弹药,而没有投洒子弹药的集束子母弹对战舰几乎没有威胁。但是只需要采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措施,比如将集束子母弹的隔热层涂得厚一点、将加速火箭发动机设置在炮弹的尾部等等,集束子母弹就能有效抵御高能激光。说得直接一点,即便能够持续照射,高能激光要想使集束子母弹失稳,也要照射好几秒钟,而理论上,留给拦截系统的攻击时间肯定没有这么多。

    相对而言,粒子束武器也不太理想。除了拦截距离偏短的问题之外,粒子束武器对集束子母弹的破坏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改进弹体结构,比如将子弹药沿母弹的中心轴匀称排列。并且分为前后几层,就能将粒子束武器的破坏降到最低,即只有部分子弹药因为结构遭到破坏而无法对战舰构成威胁,大部分子弹药仍然具有杀伤力,而且攻击过程不会受到影响。

    也许有人认为以动能原理杀伤目标的电磁炮要好一些,问题是用于舰队防御作战的小口径电磁炮的射高都非常有限,往往只能对付10000米以下的目标,对于在10000米以上的集束子母弹基本无能为力。同样以动能原理杀伤目标的防空导弹的射高在10000米以上,却受过慢的速度限制,很难赶在集束子母弹开始散布子弹药之前将其击落。

    可以说,受拦截手段限制,拦截集束子母弹的难度非常大。

    在舰队作战中,除了让小口径电磁炮碰碰运气之外,几乎没有别的拦截办法。如果对付的只是几枚、或者10多枚集束子母弹,在用小口径电磁炮进行拦截的同时,加大机动范围(作战时,主力舰肯定全速航行),比如增加转向角度,避免遭到毁灭性打击(即受攻击后丧失作战能力)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问题是,面对数十枚集束子母弹的时候,就算能够击落其中10多枚,也很难逃出子弹药的覆盖区域。

    也就是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被动防御手段上。

    因为子弹药是纯粹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所以干扰手段派不上用场,所谓的被动防御手段,仅指战舰的防护装甲。

    这个时候再来看“秦”级的重防护设计思想,也就不难明白其重大含义了。

    再从对主力舰的战术使用来看,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不在主力舰队里增添几艘携带战斗机执行防空作战任务的航母了。说白了,遭到集束子母弹这些“特种炮弹”攻击时,就算航母能够撑住,也会因为飞行甲板遭到彻底破坏而丧失作战能力,成为运载上千名官兵的浮动棺材。再从主力舰与航母的对抗来看,航母携带的舰载航空兵拿主力舰没有办法。而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能够轻而易举的使航母遭到重创,除非航母永远躲着主力舰,即被主力舰赶出作战海域,不然坚持到最后的肯定不是航母。

    问题是,对主力舰本身来说,大口径电磁炮投射的炮弹也是致命威胁。

    就在仅仅2分钟前,美军第51舰队就遭到了集束子母弹的覆盖式打击,8艘主力舰全部遭到重创,不但航行速度迅速降低到30节以下,还因为电子设备、通信设备、部分火力单元的控制系统受损而导致6艘主力舰完全丧失战斗力,2艘部分丧失战斗力。貌似强大的第51舰队几乎在一瞬间丧失了作战能力!

    面对第51舰队的反击,第一主力舰队的命运会不一样吗?

    事实证明,5%的差距不但能够决定几艘战舰的命运,还能决定一场海战的结局、甚至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与第51舰队相比,第一主力舰队只有5%的优势。

    准确的说,是与美国海军的“长滩”级相比,“秦”级防护系统所占的比重仅仅高出了5%,而就是这5%的微弱差距,让两种战舰在面对几乎完全相同的攻击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发现再入大气层的集束子母弹之后,第一主力舰队做了尝试性的拦截。虽然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在这场仅仅持续几秒的战斗中,8艘“秦”级主力舰上的新式拦截系统至少击落了6成的集束子母弹,但是根据更加可靠的信息来源,特别是“秦”级主力舰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的表现,有理由相信,海军故意夸大了战果,拦截率肯定不到6成,应该在1成左右。这种针对战果的夸大宣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在战争期间,从鼓舞士气与震慑敌人的角度出发,都需要适当的夸大胜利战果。如果考虑到保护先进技术,特别是敌人还没有掌握的技术,就更有必要夸大某种已经公开的武器系统的作战效率,使宣传与战果吻合。

    从实际情况出发,产生决定作用的肯定是“秦”级的被动防御系统。

    虽然共和国海军并未公布“秦”级的装甲防护系统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从接下来的战斗就看得出来。多出来的5%装甲份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就在遭到美军第51舰队反击后大约2分钟,即1点43分左右,8艘“秦”级主力舰打出了本此战斗的第三轮齐射,接着在大约15分钟之后,也就是1点59分之前,第一主力舰队进行了最后一次齐射。由此可以大致断定,遭到打击之后,第一主力舰队没有丧失作战能力,8艘主力舰均能继续战斗。因为第一主力舰队在1天之后,也就是5月13日凌晨就回到了那霸,所以还可以由此推断,8艘主力舰至少能够维持大约60节的最大航行速度,只是受战斗创伤影响,无法继续执行作战任务,不然也不会返回那霸。

    从这一列的战斗就看得出来,注重防护的设计思路没有错。

    对标准排水量为65000吨的战舰来说,5%的份额相当于3250吨,而正常情况下,标准排水量为15万吨的超级航母上,专门用来提高装甲防护能力的系统也不到5000吨,由此可见,3250吨的防护质量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事实上,“秦”级用来提高防护水平与生存能力的系统绝对不止这么点,其中仅与提高生存能力、特别是在遭到打击后的持续作战能力的备份系统就占到了战舰排水量的7%,即大约4500吨。从很大的意义上讲,“秦”级最重视的不是如何防止被炮弹打穿,而是如何做到被炮弹打穿之后还能继续作战,而且尽可能的保存战斗力。

    当然,这样的设计思路有利有弊。

    从负面影响来看,最显著的莫过于让“秦”级成为了一种单纯的“炮舰”,即除了电磁炮之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攻击手段。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防护与生存系统占据太多的份额之后,又要确保航行速度、持续作战能力等等战术指标,也就只能牺牲火力、牺牲战舰的多用途能力。

    在“雅浦海战”之前,没人敢肯定这种剑走偏锋的设计思路没有错,能够给海军带来胜利。事实上,就连“秦”级的总设计师都认为这种极端设计思路会产生严重影响,不但会使战舰的作战使用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战舰的战斗力。

    直到“雅浦海战”,这种极端设计思路才得到证实。

    事实证明,兼顾各项战术性能的综合设计,让第51舰队的8艘“长滩”级主力舰变得异常脆弱,根本经不起战火考验,也就肩负不起主力舰的重任。

    在第一主力舰队遭受打击的时候,第51舰队也遭到了第二轮炮击。

    与集束子母弹发起的第一轮打击相比,由穿甲弹担纲的第二轮打击没有那么密集,却更加震撼。

    从理论上讲,1枚穿甲弹就能瘫痪1艘主力舰,2到3枚穿甲弹就能击沉1艘主力舰。

    虽然实战情况要比理论稍微差一点,比如在共和国海军测试穿甲弹威力的时候,就用了大约10枚穿甲弹才击沉了用来模仿“秦”级主力舰的靶舰,但是与测试不同的是,实战更加讲求效率,而且以瘫痪敌人为主,而不是以击沉敌人为主。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让敌舰瘫痪在海面上,总有办法击沉敌舰。

    按照这一基本战术思想,炮击战术就非常明确了。

    与100多年前的海上炮战相比,21世纪50年代的炮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多出了很多高科技手段。

    从理论上讲,在不考虑制导炮弹的情况下,炮战打的就是概率。

    当然,有的时候还得把运气包括进去。

    总而言之,只要炮击密度足够大,就一定能够击中目标。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保证有足够大的炮击密度,所以在作战的时候,必须精确、合理的使用打击力量,提高炮弹的命中率。在100多年前,这一工作是由战舰上的枪炮长或者其他军官用最原始的计算工具来完成的,而在21世纪中叶,这一工作则交给了战舰上的火控计算机,由计算机算出最佳炮击方式。

    虽然计算机的性能对炮击命中率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大,特别是在计算机的性能已经强大到能够指挥舰队作战的情况下,指挥几门电磁炮进行炮战,自然算不上是高难度的计算工作。

    除去概率因素之后,对炮战影响最大的就是弹药性能。

    当然,弹药性能指的不仅仅是炮弹的威力。相对而言,在炮弹的威力大到足以摧毁任何一种大型战舰的情况下,威力已经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将威力发挥出来,并且发挥到关键点上。

    这就是炮弹的引信技术。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以21世纪中叶的科技水平,弹药引信根本算不上是高科技产品,甚至与高科技沾不上边。

    这么说没有错,可是如何正确使用却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就拿900千克级穿甲弹来说,这种下落时速度接近30马赫的炮弹,即便在遭到阻挡的情况下,也能在大约50毫秒内击穿1艘大型航母包括舰底在内的所有10多层甲板,落入海水之中。由此可以算出,如果不能在击中目标后的100毫秒内引爆,就算在海中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仍然能够对舰体造成损伤,也不会严重到让战舰丧失战斗力与航行能力。即便在战舰内部引爆,因为穿甲弹的装药量并不大,所以引爆位置对发挥穿甲弹的威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机库内引爆就不如在机舱内引爆、而在机舱内引爆又比不上在航空弹药舱内引爆。由此可见,要想做到一击毙命的话,就得在炮弹的引信上做文章,让炮弹能够在最佳位置引爆。

    从充分利用弹药的角度出发,还得考虑在未击中目标的情况下,如何让炮弹对目标构成威胁。事实上,从作用原理来看,因为海水为液体,而液体的可压缩性非常差,是冲击波的理想介质,所以就算没有命中目标,而是在目标附近爆炸,也能够对目标产生破坏,而要使破坏效果最大化,就得把爆炸产生的能量集中在目标的方向上。

    由上可见,一种先进的引信,绝对是炮弹威力的倍增器。

    共和国海军的900千克级穿甲弹使用的就是一种“智能引信”,按照共和国海军公布的相关资料,这种专门为大口径电磁炮所配备的穿甲弹研制的引信具备场景感应能力,即能够根据所处环境选择最佳的工作模式。如果从技术上分析的话,肯定没有多少人看得明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在对付航母、主力舰与巡洋舰这类排水量在20000吨以上的大型目标时,智能引信会让炮弹在接近舰底、或者是在穿透了舰底的时候再引爆,即直接打击目标的水线以下部位,如果能够炸断目标的龙骨,就能一举击沉目标。在对付驱逐舰与护卫舰等小型目标、以及商船等结构强度很差的民用船舶的时候,智能引信会让炮弹在舰体内部爆炸,产生最大破坏效果,尽量杀伤战舰上的官兵,破坏船只内的物资。如果没有落到战舰上,而是落到了战舰附近的海面上,智能引信则会选择聚能爆炸模式,即通过控制战斗部装药的引爆顺序,使爆炸产生的能量朝向战舰,而不是朝向大海。

    当然,不管有多好的引信,也得先让炮弹击中目标、至少得让炮弹落在目标附近才能发挥作用。

    第一主力舰队持续了1分钟的第二轮炮击,算得上是这场海战中的第一个**。

    在这轮炮击中,每艘“秦”级主力舰上的6门大口径电磁炮都以最快速度投射了30枚900千克级穿甲弹,而且每一枚穿甲弹的弹道都做了特别设定。因为电磁炮是垂直发射,炮弹是在飞行途中,即离开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之后,再由弹载计算机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控制姿态发动机来调整炮弹的飞行弹道,并且在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对弹道进行精确度更高的第二次修正。所以炮弹在发射的时候,是不会存在角度偏差的,而且弹道修正数据都是在发射的时候,即炮弹通过位于炮口的电磁感应线圈的时候,由火控计算机以电磁感应的方式写入弹载计算机。

    由此可见,900千克级穿甲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

    事实上,没有一种大口径电磁炮的炮弹是纯粹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问题是,这些采用了弹道修正技术的炮弹在弹道末段,即再入大气层之后,都放弃了制导手段,以避免遭到敌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影响。也就是说,采用了弹道修正技术的弹药只能适当的缩小炮弹的撒布范围,而不可能做到精确打击,更不可能根据目标的运动情况来调整弹道,打击移动目标的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由前面提到的可以得知,在第二轮打击中,每艘“秦”级主力舰均向目标投射了180枚炮弹。

    这些炮弹的命中率到底有多高呢?

    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1点45分左右,第51舰队的8艘主力舰遭到第二轮炮火打击,在接下来的大约1分钟之内,8艘主力舰总共被击中14次、另外还有大约22次近失弹对战舰造成了损伤。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主力舰队8艘“秦”级主力舰第二轮炮击的命中率不到1%,即便算上近失弹也只有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