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四十二章 大杀器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四十二章  大杀器

    从时间上看,针对4批射向共和国的巡航导弹的拦截行动只用了2分钟。正是在这短短2分钟的时间内。共和国天军使出的大杀器彻底改变了外界对战略防御系统的认识,也改变了对防御战术的认识。

    “大杀器”的全名是“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

    很简单,含义却非同寻常的名字。

    虽然在实际作战使用中,激光武器远非常人想像的那样,能够聚焦在一个点上,而是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光斑,并且由光斑笼罩住目标,达到烧毁目标的目的,但是在各类能量武器中,激光武器仍然是“点武器”,即只能攻击某个目标(在使用分光器的时候,能够同时攻击几个目标),不能攻击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目标。激光武器难以成为“面武器”的原因也很简单:对能量的要求太高。

    从理论上讲,激光武器应该具备面攻击能力。

    众所周知,激光武器实际上是将电能、化学能等能量转化为光能,在攻击目标的时候再将光能转化为内能。如此一来,只要输出能量足够大,就能在确保摧毁目标的情况下扩大攻击范围。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需要攻击一片区域的话,对输入与输出能量的要求将迅速提升。

    因为光斑面积与光斑直径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在扩大攻击范围的时候。激光武器的输出能量与光斑直径的平方成正比。比如攻击弹道导弹的时候,光斑直径在1米左右,如果需要覆盖一块宽度为1千米的长方形区域,光斑直径至少需要达到1千米,激光器的输出能量就得提高100万倍,平均输出功率在10的24次方级,峰值输出功率在10的26次方级。毋庸置疑,这么高的能量要求,别说那些用复合蓄电池供点的拦截卫星无法满足要求,就连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也很难满足要求。以21世纪中叶的技术,只有以国家电网为后盾,才有可能达到这个能量标准。

    这下,问题就很明显了。

    众所周知,国家电网属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以共和国的国家电网来说,从2013年开始,在电力**的影响下,共和国当局就将建立新的国家骨干电网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程之一,而且以适应未来50年发展需求为建设目的。改造工程经历了3代领导人,持续近20年,直到2031年才全部完成,工程总投入近30万亿元。相对而言,与巨大的工程投入相比,漫长的工程周期更让人无法接受。可以说,就算共和国的国家电网的承载负荷高达10的22次方千瓦,峰值承载能力更是高达10的23次方千瓦,基本上能够满足区域性激光武器对输入功率的要求,但是负面影响却难以估量。

    正是如此。激光武器才没有能够成为“毁灭性武器”。

    准确的说,在50年代之前,将激光武器发展成具备区域打击能力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没有具体实施,甚至没有进行相关实验。

    问题是,追求更大的威力,永远是武器系统的发展方向。

    在全面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事实上,让激光武器具备区域打击能力,正是源自拦截巡航导弹的一个研究课题。早在40年代初,利用相位干扰法产生虚拟影像的技术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虚像仪等一大批具有强大欺骗作用的武器装备陆续问世,战略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遇到巨大考验。当时共和国当局就在物理实验中心以理论研究的名义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即在遇到大量虚拟影像时,用什么办法才能最有效的确保本土安全。理论研究的结论是,只有不分真假的对所有目标进行拦截,而且都要形成致命性毁伤,才能保证本土安全。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目标路径上投放巨大能量,摧毁一切人造物体。当时研究小组给出的建议中。最受重视的还不是基于激光的能量武器系统,而是直接向目标区域投掷核弹头,利用核爆炸摧毁来袭导弹。毋庸置疑,这种拦截方式的效果肯定非常好,只是附带损伤也非常大,根本不可能被共和国当局采纳。别的不说,如果来袭导弹已经进入共和国领空,用这种方式,等于用核武器轰炸本国领土。

    正是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共和国当局在“炎黄计划”内启动了这个秘密项目。

    具体的启动时间应该在2045年前后,当时的负责人就是已经出任国防部长的裴承毅。

    与其他需要投入巨大的新概念武器一样,“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在立项之后,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可行性研究。毫无疑问,研究结果不但是“可行”,而且意义重大,不然也就不会有10多年后的实战表演了。因为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进入工程发展阶段之后,参照其他绝密项目,由军情局负责管理,没有让总参谋部与国防部介入。按照军情局的记录,工程开发在2050年左右正式启动。

    从原理上讲,整个系统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获取巨大的能量。

    准确的说,是如何获得巨大的输入功率。如果完全依靠国家电网的话,即便以平均输出功率计算,且能量转换效率为100%,国家电网则以峰值状态运转,也会占用国家电网大约一成的输送能力,从而对社会用电造成严重影响。因为能量转换效率不可能达到100%(理想情况下也就50%左右)。而且国家电网不可能随时都以峰值状态运转(如果紧急启动,肯定要花费不少时间,达不到战术反应的最低标准),因此实际使用中,很有可能要占用国家电网50%以上的输送能力,从而压垮国家电网,或者使其他社会系统全面瘫痪,后果肯定超出了承受范围。

    当然,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只是代价高昂。

    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最大输出能量,在和平时期储存部分电能,使用的时候以并网的方式减轻对国家电网造成的压力。如果能够将做战所需电能的一半储存起来,就能将国家电网的压力降低一半,即将占用率由50%降低到25%,配合战时体制,加上部分民用系统也有备用电源,能够将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如同前面提到的,这么做的话,代价极为高昂。

    以拦截12架轰炸机发射的144枚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为例,即便这12架轰炸机以相同的频率发射导弹,而且144枚导弹分成12个批次,每枚导弹间的间隔为100米、每批导弹间的间隔为1千米,要用区域拦截的方式将其全部摧毁。激光束落在目标区域的光斑直径至少得有1100米,而且作用时间不得低于4秒,总输出能量高达10的24次方焦耳。实战使用中,必须考虑各种意外情况,因此光斑直径需要扩大10倍,且持续作用时间至少需要延长到10秒,因此总输出能量将高达5乘10的27次方焦耳。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要知道,以2055年的水准,共和国的全部可控聚变核电站一起以最大功率运转,也需要持续工作139个小时才能产生这么多能量。如果以和平时期冗余发电量计算。仅仅为一次拦截储存下1半的电能,也需要半年时间。

    正是如此,该系统工程阶段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设电能储存设施。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座位于太行山区的秘密军事基地。这座在共和国国防部的文件中只有一个番号,没有名称的军事基地内,总共分散储存了近12万吨回收回来的8级、及其以下级别的复合蓄电池,而且所有复合蓄电池均存满了电能。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所有复合蓄电池在充电之前都做了安全检查,消除了故障隐患,并且由中央计算机控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将自动释放内部的微量金属氢,避免发生爆炸。即便如此,分散储存的12万吨复合蓄电池也塞满了足足3座山峰。当然,因为所有储存地点都在地表以下100米,所以从表面上看,这3座山峰没有任何异常。

    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基地。

    为了给这12万吨复合蓄电池充满电能,足足用了4年时间。12万吨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足够让共和国所有工厂昼夜不停的运转6个月。如此巨大的电能,也只能让拦截系统以标准模式工作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