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十二章 合二为一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十二章  合二为一

    备战工作中,最关键的还是空军与天军合并这件事情。

    单就作战用途而言。空军与天军并无本质区别,都为夺取战场制高点,为己方创造最有利的攻防条件。当初,共和国与美国等几个大国,将天军设为独立军种,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天军的地位,加快天军的发展速度。实质这,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将空军设为独立军种的意义完全一样。问题是,随着天军的地位得到承认,战力日趋成熟,独立于空军之外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负面效果愈发突出。受此影响,在2050年前后,共和国与美国先后做出将空军与天军合并的决定,并且很快付诸实施。

    合并两大军种,绝对是一件说比做容易得多的事情。

    拿共和国来说,合并两大军种,意味着数以万计的军人将提前退役。根据共和国国防部在2050年制订的合并计划,仅计划裁退的文职军人就多达32174人,笼统计算的话。大致需要裁退7万名军人。如果解决不了这7万人的问题,足以让军队乱套。正是如此,空军与天军合并初期,所有工作都围绕人事展开,即首先解决人事问题,确保所有必须裁退的军人都得到妥善安置,然后才谈合并事宜。

    只有这么做,才能最大削弱合并中的阻力。

    当然,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理想。

    空军与天军的合并工作从2052年下半年正式开始,也就是说,裴承毅担任国家副元首之后,才将合并工作提上日程安排。因为在此之前,国防部就对合并中所遇到的人事问题进行了处理,比如在2050年到2052年上半年间,国防部总共安排了近3万名空军与天军军人接受再就业培训,还以委托的方式,跟国内数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退役军人用工合同,以此确保退役军人能够迅速容入社会。2052年年初,国防部还针对两军合并的相关事宜,在空军与天军内部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名义上是在征求意见,实际上却是对两军重叠岗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并且给注定要被裁退的官兵打预防针。正是因为做好了前期准备,所以2053年初,两军合并工作就正式启动了。

    首先合并的,自然是两军司令部。

    因为在2053年的时候,空军参谋长还兼任总参谋长。所以在合并初期,由空军参谋长出任新天军参谋长,原天军参谋长则出任副参谋长。也正是如此,4年之后,即2057年更换总参谋长的时候,才有人提出,应该由陆军参谋长兼任总参谋长,而不是让天军参谋长出任总参谋长。

    不管怎么说,第一步走得很顺利,没有遇到多**烦。

    总的来说,合并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与裴承毅的部署有很大关系。

    2053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空军吞并天军,而不是天军吞并空军,不然不会由空军参谋长出任新天军参谋长。实际情况则截然相反,除了参谋长一职之外,新天军的要职几乎都在天军将领手中,比如几大兵种司令中,只有支援航空兵没有变,其他几位司令都来自天军。更重要的是。为了不使这种一面倒的情况遭到空军反对,在此之前,裴承毅就安排了多位空军高级将领转投天军,比如空军上将梅乐驰就在2048年转投天军,以天军上将身份出任战略司令部司令。如此一来,到两军合并的时候,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了。为了获得两军高层支持,在合并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裴承毅还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对两军高层人事做了调整,将年纪在60岁以上、即将退役的将领安排在了重叠岗位上,以此来保留年轻有为的将军。也就是说,到合并工作正式开始的时候,在两军高层占据要职的将军大都赞同合并,几乎没有反对声。

    以共和**队的情况,搞定两军高层,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别的不说,至少在人事方面,已经不存在多少麻烦了。

    正是如此,合并工作开始后,最大的问题来自基础建设。

    这里必须提到一件事情,即《斯德哥尔摩协议》对空军与天军合并产生的影响。众所周知,《斯德哥尔摩协议》出台的时候,空军与天军合并的事情还没有个眉目,所以该协议分别对空军与天军做了约束。如此一来,在协议生效之后,不管是空军吞并天军、还是天军取代空军,都意味着必须舍弃部分军事力量,使国家安全受到影响。毫无疑问,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接受的结果。要是在和平时期。也许会通过单独谈判的方式,来确定空军与天军合并之后的军控事宜,但是在2050年左右,既没有必要条件、又没有充足时间,共和国与美国都没考虑为此另立一份协议。更重要的是,在共和国与美国看来,《斯德哥尔摩协议》本身就是为了第三阶段削减工作顺利展开而生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比如该协议就没有对两国陆军与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多大影响,自然没有理由为了该协议规定的条款,对空军与天军的合并另寻出路。

    针对这一问题,共和国当局采取了非常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让空军名存实亡。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空军三大航空兵中,只有支援航空兵全数保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适当加强,战略航空兵取消并入天军,战术航空兵拆散并入陆航与海航。因为《斯德哥尔摩协议》对陆航与海航也做了限制(单独对陆航的总规模做限制,海航则以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为别,分别做了限制),所以到2057年的时候,空军司令部仍然存在,而且空军的三大航空兵司令部也存在。只是空军参谋长兼任了天军参谋长,而两大兵种司令部的具体职权则掌握在天军与陆航、海航手中。

    拿战术航空兵来说,改编完成之后,重型制空战斗机部队全数归于海航,多用途战斗机部队则尽数划给了陆航。当然,肯定有人会想,这么做会不会对共和国的本土安全、特别是国土防空造成影响?如果说没有影响,那肯定是骗人的。不管怎么说,空军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肩负起了国土防空的重任。如果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这个影响并不大。关键只有一点。那就是2050年之后的共和国不再是100年前的共和国,不但国土防空的压力不再像以往那么大,而且国土防空的手段也多了许多。

    可以说,印度战争之前,共和国的所有对外战争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战略环境。

    客观的评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间,共和国完成了第一阶段战略扩张,建立起了东起朝鲜半岛,经琉球群岛、东南亚地区、安达曼群岛、南亚次大陆到中亚地区的弧形外围战略防线,获得了从500千米到2500千米不等的战略防御空间。摊开地图看一下就知道,在这道战略防线上,空军能够挑起防空大梁,海军航空兵也不例外。即便不考虑以攻击性为主的航母战斗群,仅依托岸基航空兵,海航都能完成空军的所有战略防空任务,守住共和国的大门。

    当然,在北面,共和国的本土仍然直接暴露在了俄罗斯的炮口之下。

    问题是,共和国本土北部地区的安全,并不是防空力量就能解决的。说直接点,就算空军没有撤消,哪怕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制空战斗机部队,也无法完全确保共和国北部地区的安全。对此,共和国当局采取了双关齐下的策略。一是降低面向俄罗斯的北疆等几个省份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将这几个省份的人口适当内迁,即人为制造出200到500千米的战略防御空间。二是以积极攻势部署应对俄罗斯的挑战,即用进攻对付进攻,迫使俄罗斯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以战略防御为主,削弱俄军的进攻实力。从根本上讲,如果能够在开战初期积极进攻,将战场设在敌国境内,共和国北部地区的防御问题就不是很突出,甚至没有必要过分担忧。

    如果仅从防空角度考虑,除了海航之外,共和国还有更多的防护手段。

    首先就是地面防空系统。可以说,没有谁敢怀疑共和国的本土防空系统。要知道。共和国是最先淘汰中近程防空导弹,在本土各主要城镇部署能量拦截武器系统的国家,也就是第一个将战略防御系统向中小城市铺展的国家。按照共和国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到2050年的时候,所有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都配备了拦截范围在50千米以上的拦截系统,并且计划再花5到10年时间,为所有人口在2万以上的城镇配备拦截范围在50千米以上的拦截系统,并且将中等城市拦截系统的作战范围扩大到75千米。因为共和国本土城市的平均间隔距离在100千米左右,而在腾冲-漠河线以东的人口密集地区,城镇的平均间隔距离不到50千米,所以在2050年左右,共和国已经具备了全面本土防御能力。虽然这种点防御能力只能应付一般打击,但是在此之上,还有国家级别的战略防御系统,能够透过战略防御系统到达城镇上空的,也只是个别目标,因此共和国的本土防空能力绝对能够满足战争需要,应付俄罗斯这种大国的突然袭击。

    当然,关键还是战略防御系统。

    总而言之,取消战术航空兵,对共和国本土安全的影响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