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六十三章 转变思想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六十三章  转变思想

    共和国与美国不约而同的将防御放在首位。也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按照2050年时的国际情况,即便战争在2055年爆发,即《伦敦条约》的第二阶段削减工作顺利完成,共和国与美国的核弹头都将削减40%,总量缩减到2000枚左右,战略运载工具则将缩减到500件左右,从而使两国的战略打击能力均在对方战略防御系统拦截能力的上限之内,但是从战略角度考虑,首先确保本土安全,再考虑打击对手,肯定是共和国与美国当局的不二选择。换句话说,如果连本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算能够打垮、甚至摧毁对手,也无法赢得胜利。事实上,这也正是在2055年之前不大可能爆发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毕竟在相互确保摧毁的前提条件下,谁也无法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问题是,对双方的军事家、特别是高级将领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确定战略发展方向的时候,裴承毅就一再强调,即便必须更加重视防御。也应该积极防御,即以战术反击为主,而不是被动防御。

    美国的情况也很类似。在2048年的时候,离开五角大楼的史塔克就在接受cnn电视台特别采访的时候提到,在未来的战争中,防御将是取胜的主要因素,但是美国绝对不能因此而放弃主动权,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防御,才能击败对手。以史塔克更杜奇威的关系,这也可以看成是杜奇威的军事理论,毕竟在杜奇威需要脱下军装的时候,不大可能以军事家的身份接受公众媒体的公开采访。

    不管怎么说,这种转型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双方需要花上好几年做准备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方在这个时候做出战略调整,就是希望在战争爆发前,通过全面军备竞赛来拖垮对手,创造更大的获胜概率。

    事实上,这也是非常正常事情。

    要知道,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军备竞赛都是“前戏”。

    拿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说,在战争爆发前,德国与英国搞了近20年的军备竞赛,双方在海军建设上投入了几乎全部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德国在海军上投入的力量过于巨大,导致德国陆军受到影响,没能在地面上击败法国。在年之前。德国在地面战场上的优势非常明显,甚至在东线战场上打垮了沙俄,在西线战场上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德国能在战前花更多的力气来打造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恐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就将改写,甚至有可能让其变成第二次普法战争,从而使德国成为欧洲大陆、乃至全球最强大的国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受重视的德国陆军在地面战场上左右开弓,取得了足以让所有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胜利,而受到德皇器重的海军却没能取得任何战果,最终成了协约国集团的战利品。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实际上成了压垮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换个角度来看,协约国集团在战前的宣传,以及在军备竞赛中起到的引导作用也是让德国走上歧途的重要因素。

    德皇威廉二世是当时英国国王的外甥,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给德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德皇在海陆建设上,更加重视海军,轻视了关系到德国生死存亡的陆军。以当时的情况,德国是典型的“陆权国家”,即便具备了争夺世界霸权的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国家综合实力也仅次于美国),也应该把西面的法国与东面的沙俄当成主要对手,只有在击败了这两个强敌之后,才去对付英国,而不是同时与3个强大的敌人交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德国能够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就是因为在俾斯麦首相的正确领导之下,与英国保持了良好关系,利用英国的支持,稳住了东面的沙俄,创造了单独对付法国的机会。

    当然,这些已经是国家的战略问题,与军备竞赛的关系并不大。

    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海军军备竞赛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也非常突出。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英日法意等列强通过《华盛顿条约》与《伦敦条约》对海军军备竞赛加以严厉约束,希望以此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些条约失效后,军备竞赛仍然成为了世界大战的前戏。比如从1936年开始,美国与日本的海军军备竞赛就全面展开了,而且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结果。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军备竞赛的最大特点就是海陆并重,而且加上了空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以空军为主。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号”飞上蓝天之后不久,空军就诞生了,战争也从此由平面走向立体,空中力量成为了主宰战争的决定性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速度竞赛”为标志的空中力量竞赛就是军备竞赛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优秀的几种战斗机,比如德国的bf-109与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实际上都是“速度竞赛”的产物。

    可以说。争相发展空中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军备竞赛的一大亮点。

    从战术上看,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典型的机械化战争,而最具代表性的地面战术就是德国陆军的闪电战与苏联陆军的大纵深进攻理论,但是这两种陆军战术的核心力量并不是通常说的以坦克战车为主的机械化部队,而是以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为主的航空兵,特别是以战斗机与攻击机为主的战术航空兵。可以说,如果没有航空兵在前面开路,德国陆军的装甲部队不可能横扫西欧,更不可能兵临莫斯科,苏联红军也不可能打到柏林,最终击败德国。

    从战略层面上看,由美国发起的战略轰炸,更是把战争推向了新的高峰。可以说,正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德与对日战略轰炸取得了辉煌成果,才催生了美国空军,让美国当局把空军当成了头号军事力量。美国空军(当时还是陆军航空兵)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宰天空,也与战前的军备竞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美国的b-29轰炸机上使用气密座舱就来自二战前的技术探索,而涡轮增压发动机更是与战前的“速度竞赛”有密切关系。

    与前两次世界大战相比,2050年开始的军备竞赛更加残酷。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和国与美国按照新的战略思想,即放弃以进攻为主的建军方式,把重点放在防御上。那么两国必须在战争爆发前为部队换装,至少需要更换一半以上的主战装备。

    拿陆军来说,共和国就得调整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作战平台的战术指标。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并不严重。不管怎么说,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作战平台都是采用了开放式架构,而且按照模块化标准进行设计的,调整战术指标后,只需要重新开发各种功能模块。

    拿主战坦克来说,在确定要将防御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50%,具备抵抗第一代螺旋电磁炮发射的穿甲弹的能力之后,即最大防护标准下的战斗质量由35吨提高到45吨。主要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生产成本提高大约30%,主要就是增加高强度合金装甲用量。二是防护模块得重新设计,毕竟质量改变后,尺寸数据也会变,自然要重新设计外形。三是对动力系统的要求更高,在增重10吨,即增重30%的情况下,要想保持战术机动能力,动力系统的功率至少需要提高30%。这3个问题对开发工作的影响并不大,用中重集团工程师的话来说,只要有足够的钱,就能解决问题。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海军。

    不管怎么说,陆军的主战装备是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主战坦克、还是低空攻击机,大批量采购的时候,都是以百为单位,甚至以千为单位。海军的主战装备就不一样了,哪怕是装备数量最多的反潜舰艇,批量采购的单位也是艘,最多不过几十艘,如同航母这样的大型战舰的采购数量也就几艘。

    更重要的是,海军主战装备的设计周期更长,而且变动难度更大。

    虽然海军舰艇也早就采用了开放式架构与模块化设计,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海军定下了战术指标之后,都会订下一个价格,设计人员将据此首先确定战舰的排水量,然后再进行细节设计。拿航母来说,在确定标准载机数量为90架、持续作战15天、部署周期为6个月等战术指标之后,工程师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排水量区间,即到底是10万吨左右,还是15万吨左右。在确定了排水量区间之后,才会根据实际要求配制各个功能模块。如此一来,如果海军半途改变了战术指标,比如要求标准载机数量为120架、持续作战30天、部署周期为12个月,工程师就会将排水量从10万吨提高到15万吨,然后调整模块。等于一切从头再来。

    事实上,这就是“重庆”级航母折腾了10多年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