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二十九章 幕后推手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二十九章  幕后推手

    前面已经提到,在2035年之后。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就遇到了难题。

    不管把问题归咎在谁、或者哪种治国理念之上,对共和国的国防建设来说,中东战争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冲击。

    2042年到2047年间,因为顾卫民的国家战略方针上并不重视国防建设,所以就算有裴承毅的全力争取,共和国的国防建设仍然以“恢复”为主,即弥补中东战争对共和**队造成的影响,并且针对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非常有限的编制调整。虽然这5年间发生的事情经常遭到诟病,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能够抓住这5年的机会,共和国完全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趁美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发动世界大战,迫使美国当局在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之前承认战败,但是谁都得承认,这5年的恢复建设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共和国在世界大战中走得更远提供了动力。更重要的是,在这5年间,共和国的国情决定了任何国防现代化建设都不现实,哪怕在任的是王元庆,也不可能在国防建设上投入太多的国力。要知道,在王元庆执政期间。日本战争之后,共和国当局花了7年时间为印度战争做准备!

    到2047年,准确的说,应该是2047财年度,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开始加速。

    当年,共和国的国防预算比2046财年度增长了10.2%,增长速度自2035年以来,第一才一突破10%。更重要的是,2047年底,颜靖宇批准了裴承毅提交的《国防力量二十年建设规划》,次年年初,该规划在全体代表大会上以84%的支持率获得通过,成为了共和国第一部由国防部长发起的,具有军事改革意义的国防力量长远建设规划。事实上,后来很多人都将与这份国防建设规划有关的改革行动称为共和国的“第四次军事改革”,并且由此认定在2047年的时候,颜靖宇就有意让裴承毅在政治上有更大的作为,因为推行这次军事改革的不是颜靖宇,而是裴承毅。

    袁晨皓也是这次军事改革的发起者与参与者。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第一份将周期设为20年,而不是10年的军事改革。虽然将改革周期设为20年,主要依据是军事力量发展周期,主要就是为了降低政府换届选举对国防力量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明显针对顾卫民执政期间的某些过激政策),确保关系到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的重大战略政策具有持续性与延续性,但是很多人都因此认为,如果裴承毅没有得到颜靖宇的暗示,或者名正言顺的支持。不可能在2047年的时候出台这么一份需要依靠继任者才能完成的军事改革方案。也有人认为,正是这份军事改革方案的建设周期为20年,所以颜靖宇在考虑接替人的时候,把裴承毅放在了首要位置上。或者说,裴承毅通过这份军事改革方案奠定了政治基础。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份意义深远,非同寻常的军事改革方案。

    作为陆军上将,加上主要参与者袁晨皓也是陆军上将,所以该军事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针对陆军编制与装备改革。

    如果在10多年前,编制改革的难度肯定超过了装备改革。

    不得不承认,第三次军事改革从根本上端正了共和**队的风气,明确了军队的职责与军队在共和国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正是如此,在裴承毅推行改革的时候,反而是装备改革的难度大得多。

    编制改革方面,主要就是针对战斗单位在中东战争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调整。

    严格说来,战斗单位在中东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远超过了最初预料。

    2042年初,“简氏防务周刊”对中东战争中各参战国地面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做了横向对比,以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为100,排第二位的以色列陆军为71,排第三位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为68。排第四位的美国陆军为54,然后依次是伊拉克陆军、伊朗陆军、土耳其陆军与叙利亚陆军。虽然“简氏防务周刊”是民营性质的防务杂志,但是在国际军事力量领域有很高的权威。照此计算,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几乎发美国陆军的2倍!毫无疑问,共和国陆军主战装备的作战性能肯定达到不到美国陆军2倍,因此战斗单位的编制体系是提高共和国陆军战斗力的关键。

    当然,战斗单位的编制体系肯定不够完善。

    在主要的北方战线上,参战的5支战斗单位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支援旅常常需要执行战斗任务,而且是进攻作战任务。显然,这已经超出了组建战斗单位时的初衷,而且支援旅的编制体系与装备体系也不太适合执行进攻作战任务。根据共和国陆军在战后提交给总参谋部与元首府的伤亡调查报告中,超过七成战斗伤亡来自支援旅,其中又有七成左右出现在进攻行动中。也就是说,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争中半数以上的伤亡都与支援旅没有适合进攻的编制与装备、却又不得不参与进攻作战行动有关。换句话说,在战斗单位中单独组建支援旅肯定有问题。当然,这不是说支援旅这种编制方式不好。根据陆军的另外一份报告,能在北方战线上用不到10万兵力击溃9个美军师的近20万美军,并且取得毙俘美军11万的骄人战绩(其中大约3万在谈判期间的拉锯战中取得),与战斗单位的职能化编制体系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支援旅提供的强有力的作战支持,战斗旅才能在战斗中有惊人表现。

    战后总结的时候,很多人都将战斗单位支援旅的巨大伤亡归咎于不太理想的主战装备。

    除了装备上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编制不合理。准确的说,是前线指挥官在调度部队的时候,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将支援旅与战斗旅搭配使用,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指挥,让某部队单独承担某一作战任务。这根本就不是战斗单位这种编制体系存在的主要特点。将野战军改编成战斗单位,就是要废除传统战术。让前线指挥官充分利用各种作战力量的特点,降低战斗伤亡。表现最突出的第十战斗单位的相对伤亡率(伤亡人数与执行作战任务总时间的比值)远低于其他战斗单位,就是因为第十战斗单位更加合理的运用了各作战力量,尽量避免单独使用某一作战部队。问题是,第十战斗单位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够好,特别是在炮火支援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编制进行调整。

    事实上,早在2042年年底,也就是裴承毅回到中央出任国防部长后不久,就以国防部的名义成立了一个特别培训班,亲自出任名誉教官,对各战斗单位的旅级指挥官进行战术能力培训。当时,裴承毅就格外强调了合理应用各种作战力量,而不是死搬硬套的照着作战守则去指挥部队作战。

    因为战斗单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战斗编制体系,所以在2047年发起的军事改革中,共和国陆军的编制改革重点落在了落实上,即让全军官兵,特别是基层军官熟悉与掌握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当然,编制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扩编”。

    因为在中东战争后,顾卫民并没解散由紧急征召的大约10万名退役军人组成的5个野战军级预备役部队,而是将这5支预备役部队以常备预备役部队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并且给予正规军人的待遇。在2045年的时候,顾卫民还推动出台了《常备预备役军事力量组建与调动法》,明确了这支10万大军的使用范围与使用方式,所以裴承毅在2047年推行军事改革的时候,只要能够克服立法上的障碍就能将这10万大军改变成5个战斗单位,将共和国陆军的一线常备兵力提高到30万。虽然绝对增加值并不大,但是相对增加制却达到了50%的惊人比例!

    长期保持一支规模较小的陆军,对共和**事力量的影响并不大。

    前面提到过,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一个主要项目就是在陆军推行“士官制”,即绝大部分技术军人与大部分战斗军人都是士官,真正的士兵并不多。而且士兵基本上都是军士。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在紧急时期拥有非常惊人的扩张能力。中东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扩张能力就得到了检验。以伤亡较大的第八战斗单位来说,在离开战场的时候,该部队已经更换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官兵,补充的新兵中,有大约八成来自训练不足的民兵部队。根据该战斗单位在战场上的表现,占总兵力一半左右的新兵并没对战斗力产生严重影响,该战斗单位仍然能够完成绝大部分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