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四十二章 地面决战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四十二章  地面决战

    北线决战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为巴赫切与奥斯曼尼耶方向上的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解围,二是针对马拉蒂亚的进攻作战行动。相对而言,因为马拉蒂亚是土耳其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衔接的主要交通枢纽中心,所以攻打马拉蒂亚更为关键,甚至关系到能否在有利的情况下结束战争。

    策划的时候,裴承毅想过将最后到达战场的第七战斗单位派往迪亚巴克尔,参加攻打马拉蒂亚的作战行动,并且与苏劲辉商量过,得到了南方战线指挥官的支持。让裴承毅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即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已经持续作战半个月,部队的状态有所下降,官兵急需一次长时间的休整。因为商雪韵的第七战斗单位也是由空降部队改编而来的,属于攻防兼备的全能型作战单位,所以按照裴承毅的想法,结合第一战斗单位的装甲突击力量,第十战斗单位的低空突击能力,第七战斗单位能够轻易撕开美土联军的防线,加上参战的大约10万两伊军队,肯定能在数日之内打下马拉蒂亚,即赶在美国与土耳其提出停战谈判请求之前占领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

    问题是,主导北方战线的不是裴承毅。而是袁晨皓。

    在裴承毅提出把第七战斗单位派过去之后,袁晨皓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并且保证在没有增兵的情况下完成攻占马拉蒂亚的作战任务。虽然袁晨皓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充分保证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的作战供应,特别是弹药供应,但是比起向北方战线增派一个战斗单位来说,提高后勤保障级别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与以往一样,深思熟虑之后,裴承毅把决策权交给了袁晨皓,让前线指挥官去决定前线作战行动。按照规矩,袁晨皓在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不但要随时向裴承毅汇报情况,还得递交一份完善的作战计划。

    拿到袁晨皓的作战计划之后,裴承毅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让裴承毅没有想到的是,两支前线主力部队的状态都不差,特别是第十战斗单位,因为在攻占了迪亚巴克尔之后得到过短暂休整,所以官兵的请战积极性非常高,士气与斗志都不是问题。受第十战斗单位刺激,第一战斗单位的官兵也很积极,只是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必须考虑官兵的精神状态。

    第十战斗单位能在与敌人激战10多日,连续攻占数座重要城镇,将战线推进了数百千米之后,仍然能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首先就得归功于1年多的高强度作战训练。

    作为共和国陆军最后一支战斗单位,第十战斗单位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处于“战备”状态。部队组建完毕之后。立即开赴共和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方圆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崇山峻岭中进行作战训练。正是如此,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第十战斗单位成为了共和国陆军中最神秘的作战部队。因为李东石是共和国名气最大的空降兵,而且是少数几位从普通士兵提拔起来的空降兵将领,所以很多人认为,第十战斗单位是共和国陆军保留下来的唯一的空降部队,而且是一支能够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执行低空突击、以及机降作战任务的空中突击部队。当然,还有人认为,第十战斗单位很有可能是共和国陆军中唯一的、而且规模极为庞大的特种部队,因为项铤辉是特种兵出身的总参谋长,在他之后,由总参谋部直接指挥的特种部队将落入一名海军将领手中,他有必要在离任前,为共和国陆军保留一支精悍的特种作战力量。

    当然,在各种猜测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第十战斗单位的训练强度。

    1年多下来,这支由2万多官兵组成的作战部队一直在训练,而且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训练。要知道,就算是一支新成立的部队,训练周期也就6个月。即便是精锐部队,训练周期也不会超过1年。

    正是这1年多的训练,赋予了第十战斗单位极为特殊的作战能力。

    在其他战斗单位中,战斗旅与支援旅有严格的任务分工,支援旅只在战场上执行一些非正面作战任务,最多只能执行阵地防御任务。也就是说,支援旅不会参与进攻。在第十战斗单位中,因为支援旅的编制极为庞大,3个低空突击营与3个低空打击营就拥有数百架作战飞机与大约3000名官兵(飞行员近600人,其余的全是地勤人员),加上正常状态下的1个警卫营、1个通信侦察营(主要负责战斗单位直属的大型无人侦察机)、1个保障营(主要为部队提供医疗、通信等等非物资保障任务)与3个后勤营(主要负责物资保障),全旅总兵力在7000以上。在战斗状态下,低空突击营与低空打击营都会加强,后勤营会扩充一倍以上,通信侦察营与保障营的规模都会扩大,全旅总兵力很有可能超过10000人。因为在组建的时候,第十战斗单位得到了陆军司令部的高度重视,所以支援旅按照战斗标准编制,并且按照战斗标准进行训练。对于空降兵出身的李东石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一支拥有上万官兵的部队留在战场外。要知道,在五老阻击战与兰契阻击战中,李东石所在的空降153旅坚守到了最后关头,所有官兵都参与了阵地防御战,根本没有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区别,所以在第十战斗单位中,也没有这个区别。从成立的那天开始,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就得按照战斗旅的标准进行作战训练。

    在武器装备配制上,支援旅仍然是支援旅。

    别的不说,拿配备给士兵的枪械来说。战斗旅中,一名步兵突击手的标准装备是1支带有榴弹发射器的突击步枪、1把近距离自卫武器与1把战斗手枪,而在支援旅中,除了警卫营之外,其他营的官兵中,三分之一的配备了近距离自卫武器,三分之二的则只配备了自卫手枪。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枪支,而是重装备。

    上了战场之后,枪支的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因为伊拉克以引进生产的方式,生产了数十万支与共和国陆军的qz-31非常相似的突击步枪,而且采用的是同一口径,所以在伊拉克军队入土作战之后,第十战斗单位可以设法从伊军获得战斗枪支。真正的麻烦是装甲部队的重装备,别说伊拉克,就连伊朗都不可能为第十战斗单位提供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而在现代化战争中,步兵很难在没有装甲力量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在训练的时候,李东石就采用了“换人不换装备”的方法,让战斗旅与支援旅的官兵相互交换岗位,从而让支援旅的官兵掌握了主战装备的操作办法。当时李东石还没有想过要让支援旅去充当主攻部队,只是希望在遇到激烈战斗的时候,支援旅能够充分发挥预备队的角色。能够像战斗旅那样去完成作战任务。到了战场上之后,李东石的这一安排立即发挥出了更重要的作用。第一轮突击中,第十战斗单位支援旅的几个营就伪装成了主力部队,从吉兹雷一路杀往舍尔纳克,不但顺利完成佯攻任务,还出其不意的打西了埃鲁赫,为后来攻占锡尔特立下了头功。攻打巴特曼的时候,支援旅也在掩护战斗旅侧翼防线的时候发挥了特别关键的作用,不然战斗旅不可能赶在美军主力到达之前占领巴特曼。即便在攻打迪亚巴克尔的战斗中,支援旅也表现得非常突出。用一些战斗旅官兵的话来说,只要有足够的重装备。支援旅就能分出5000人组建第二个战斗旅。

    在第十战斗单位中,支援旅的重大意义完全不在于能够执行进攻作战任务。

    作为一支快速突击部队,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旅能够在没有战斗旅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低空突击任务。准确的说,只需要战斗旅的重装备,支援旅的官兵就能像作战部队那样发起进攻。

    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作战能力。

    这次,袁晨皓要利用的,也就是第十战斗单位支援旅的这一能力。

    事实上,在此之前,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就用行动验证了他们的实力。在向马拉蒂亚进军的时候,袁晨皓把第一战斗单位留在了正面,让第十战斗单位负责侧翼包抄,即攻占巴斯基尔与锡夫里杰,挡住埃拉泽的土军。执行这一任务的就是支援旅。更重要的是,在占领了巴斯基尔之后,支援旅的低空突击营全速出动,仅用12个小时就把战斗旅的半数兵力从迪亚巴克尔送到了巴斯基尔。也就是说,在第一战斗单位到达进攻阵地之前,第十战斗单位就做好了攻打马拉蒂亚的准备工作。

    按照袁晨皓的安排,正面进攻仍然由第一战斗单位负责。

    因为第一战斗单位在攻打锡韦雷克的时候损失太大,而且官兵的精神状态并不好,所以袁晨皓并不指望这支王牌部队能够一口气突击100多千米,攻破美土联军的数道防线,成为攻打马拉蒂亚的主力。在他看来,因为第一战斗单位名声在外,所以只要凌云霄率领这支部队杀向马拉蒂亚,美土联军就不会掉以轻心,肯定会派主力部队过来。考虑到第一战斗单位是一支极其擅长打攻坚战的装甲部队,美土联军不大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固守上,应该重点考虑通过积极主动的反击、甚至是主动进攻来削弱第一战斗单位的突击能力,把第一战斗单位挡在马拉蒂亚南面。如此一来,美土联军就得在该方向上投入足够多的兵力,从而导致其他方向上的防御出现漏洞。

    可以说,这就是袁晨皓竭力创造的机会。

    问题是,马拉蒂亚的美土联军兵力有限,很有可能以固守的方式来拖延时间。

    也就是说。袁晨皓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第一战斗单位身上,在必要的时候,还得让第十战斗单位强攻马拉蒂亚。正是如此,在部署第十战斗单位的时候,袁晨皓让李东石先把战斗旅的装甲部队送往巴斯基尔。

    关键不是装甲突击,而是如何利用第十战斗单位的低空突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