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处处被动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处处被动

    进入7月7日,共和国陆军率先在北线战场上发起进攻。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第一战斗单位在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下率先开始猛攻锡尔特,拿出了一副不干掉2个美军师誓不罢休的样子。到天亮的时候,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的两个炮兵旅总共向锡尔特倾洒了大约8万吨炮弹,用弹雨将美军阵地来回耕犁了好几遍。炮击期间,空军战术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还轰炸了锡尔特。因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还在进行,所以战斗机全部在伊朗或者伊拉克的远程防空系统的保护下使用射程在200千米以上的防区外弹药进行了重点轰炸。非常可惜的是,因为需要优先部署战术运输机群,所以陆航的低空攻击机没能参加攻打锡尔特的战斗。

    不管怎么说,这轮火力打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根据五角大楼在战后公布的相关资料,炮击开始后,锡尔特的美军指挥官在天亮前就发出了5次求援请求,而且都是最紧急的求援请求。

    难题摆在了杜奇威的面前。

    要想拯救锡尔特的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除了用远程炮火打击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到达迪亚巴克尔的第7步兵师攻打巴特曼,迫使第十战斗单位收缩防线,让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能够向西突围。

    事实上,杜奇威甚至无法为前线部队提供远程炮火支援。

    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的炮兵全都留在了班凯水库南面的马拉蒂亚(马拉蒂亚省省府,也是塔特万-伊切尔铁路与萨姆松-马拉蒂亚铁路的交汇点,土耳其中部地区最主要的铁路枢纽中心之一),而这里距离迪亚巴克尔仅仅170千米,距离第十战斗单位炮兵旅所在的摩苏尔不到500千米。也就是说。美军炮兵在轰击第十战斗单位的时候,肯定会遭到对手的猛烈反击。

    万分可惜的是,美国陆军的电磁炮远远比不上共和国陆军的电磁炮。

    因为美国一向不太重视炮兵建设,就算在半岛战争之后,投入巨资研制电磁炮,但是受基础技术的影响,一直没能赶上共和国炮兵的发展水平,所以美军现役电磁炮的性能与共和国陆军的第一代电磁炮旗鼓相当,在使用普通炮弹时的最大射程只有350千米,使用增程弹药时的射程也不到450千米,而共和国陆军第二代电磁炮的最大射程已经提高到了500千米以上,在使用增程弹药的时候,甚至能够打击800千米外的目标。

    当然,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射程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陆军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上投入巨资,就是在为炮兵解决电能供应问题。如果用电线来传输电能,因为电磁炮所需电能特别巨大,在必须尽量减轻系统质量的情况下,也就无法使用太大的变压器,只能通过提高电流的方式来提高电能传输功率,所以在使用普通电线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须将一个系统的所有电磁炮集中部署在供电系统附近。这么部署的话,炮兵很容易遭到对手的炮火压制或者空中打击。更重要的是,供电系统极为脆弱,很容易被摧毁。只有解决电能传输问题,才能让充分发挥电磁炮系统的实战价值。

    因为美国陆军对炮兵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所以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制都不如共和国。

    根据五角大楼公布的相关数据,在采用了超导导线的情况下,美军的电磁炮系统可以分散部署在方圆6000码的范围内,也就是每门电磁炮上有大约3000码(约和2743米)长的导线。问题是,实战中,不可能按直线敷设导线。更重要的是,这个部署距离仍然太狭窄了,作为系统核心的供电设备,也就是可控聚变反应堆与发电系统很容易遭到打击,与对手进行对轰时的生存率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早在6日上午,也就是第7步兵师的第一批部队到达迪亚巴克尔之后,杜奇威就命令留在马拉蒂亚的2个炮兵旅迅速撤往更北面的锡瓦斯(锡瓦斯省的省府)。虽然锡瓦斯与摩苏尔的距离超过了650千米,与第一战斗单位炮兵旅所在的苏菲安的距离更是超过了850千米,除非第十战斗单位使用价格是普通炮弹数十倍、且打击效率远不如普通炮弹的增程炮弹,不然根本威胁不到美军炮兵,但是锡瓦斯距离迪亚巴克尔大约330千米,距离锡尔特超过了430千米。由此可以断定,杜奇威早就做好了放弃锡尔特,让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向西突围的思想准备。

    非常可惜的是,2个炮兵旅还没来得及离开马拉蒂亚。东面的战斗就打响了。

    虽然布吕歇尔多次请求为欧洲军团的前线部队提供炮火支援,但是杜奇威根本不为所动,仍然命令炮兵旅向锡瓦斯转移。为了避免布吕歇尔越权下达命令,杜奇威亲自联系了两位旅长,明确无误的告诉他们,务必在7日夜间到达锡瓦斯,进入炮兵阵地,做好与敌人进行炮战的准备工作。

    不得不说,杜奇威表现出了应有的冷酷。

    比起救援欧洲军团的2个师,保存2个炮兵旅的意义更加重大。特别是从即将打响的战斗来看,如果杜奇威过早的使出具有威慑力的两张牌,不但会使防御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失去反击机会。

    问题是,杜奇威不可能抛弃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

    天亮前,杜奇威没有急着下达突围命令,而是让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尽量修补千疮百孔的防线,挡住敌人的进攻脚步,尽量延缓敌人的突击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杜奇威并不相信裴承毅会在锡尔特大打出手。

    再平庸的指挥官都看得出来,随着美军第7步兵师到达迪亚巴克尔,共和国陆军首先要做的不是打下2个美军师盘踞的锡尔特,而是巩固巴特曼西面的防线,或者以有限的战术进攻牵制第7步兵师,等到挫败美军的锐气之后,再猛攻锡尔特。只要增援无望,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甚至有可能主动投降。

    站在杜奇威的角度,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即攻打锡尔特的目的是迫使第7步兵师驰援。

    这绝对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在此之前。裴承毅的战术部署就已经迫使杜奇威让布吕歇尔率领欧洲军团的先头部队驰援哈卡里,结果2个战斗力最强的旅全军覆没。紧接着,裴承毅又用同样的办法迫使杜奇威让欧洲军团的主力部队驰援,结果掉进了包围圈,到现在都无法脱身。如果第7步兵师重蹈覆辙,杜奇威就得向土耳其战场投入更多的部队。就算这不会对南面的战斗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会让美军损失更多的作战部队。

    按照杜奇威的逻辑,一个晚上的炮击,不算太大的代价。

    就算已经发起了地面进攻,也可以使用伊朗军队或者伊拉克军队,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说不定已经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果真如此的话,驰援锡尔特就是让第7步兵师前去送死。

    当然,杜奇威必须证实他的猜测。

    天还没亮,美军的大型无人侦察机就赶了过来,在迪亚巴克尔上空拍下了锡尔特方向上的战场画面。

    随着天色放亮,战场上的形势也愈发明显了。

    杜奇威刚刚吃了早饭,参谋就送来了最新的侦察报告。正在攻打锡尔特的确实是第一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因为无人侦察机不但拍下了涂有第一战斗单位标志的坦克战车,还辨认出这些坦克战车确实是共和国陆军才有的dz-31c与30d,而不是出口给伊朗与伊拉克的那些老旧型号。

    半个小时后,第二份情报送到。

    与第一份情报一样,已经确定攻打锡尔特的是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在东面担任主攻任务的是第一战斗单位的部队。而在西面担任穿插任务的是第十战斗单位的部队。更加重要的是,这份情报中提到,第十战斗单位只投入了3个战斗营,其他的主力作战部队均转移到了巴特曼西面,并且进入了防御阵地。

    这下,完全不用猜测,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意图。

    吃掉欧洲军团的残余部队,再在巴特曼西面迎战即将到来的美军第7步兵师。因为锡尔特以西方向上的肃清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如果战争在这个时候结束,获胜的将是共和国。说直接一点,共和国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控制的占领区内成立一个以库尔德人为主的国家。哪怕共和国当局不打算肢解土耳其,也可以在占领区内成立一个完全不受土耳其中央政府控制的库尔德人自治政权。总而言之,共和国陆军随时有可能调整战略部署,守住到手的胜利果实。

    对杜奇威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在进攻作战中,共和国陆军的2个战斗部队,准确的说,是1个战斗部队加一些没有多少战斗力的伊朗军队就能吃掉2个美国陆军师与大约30万土耳其国民军。如果共和国陆军打算巩固防御阵地,充分利用交战地区的复杂地形,与共和国陆军在战术空运方面的强大优势,2个战斗单位至少能够顶住5个美国陆军师。如果算上伊朗军队与伊拉克军队,杜奇威至少需要准备7个师的兵力,才有可能在一场不在乎伤亡与损失的战役中击败对手,夺回土耳其东南地区。

    毋庸置疑,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用7个师去攻打土耳其东南地区不算什么,问题是,谁能保证伤亡不会超过美国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共和国陆军非常重视在防御战中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有能力让美军付出足够惨重的代价。为土耳其阵亡几千美国大兵不是问题,可是为土耳其送掉几万美国大兵的小命就是个问题。

    要想阻止这一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赶在对方组织起防线前发起进攻。

    问题回到了原点,即要不要让第7步兵师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攻打巴特曼。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杜奇威再次悲观的发现,他被裴承毅避到了死角,不得不做出非常不情愿的选择。

    不把第7步兵师派出去,裴承毅就能轻而易举的打下锡尔特,保住最低限度的战果。

    把第7步兵师派出去,裴承毅就可以趁此机会发动下一轮进攻,扩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