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零二章 第二战线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零二章  第二战线

    7月5日凌晨,在戈兰高地东面叙以军事分界线上响起的枪声证明了一件事情。即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原本臃肿不堪、效率低下的情报机构,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为果断迅速的行动单位。

    因为认为策划的痕迹过于明显,所以双方都不想去深究到底是谁打了第一枪。

    当然,公共新闻媒体还是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一番。

    直到几十年之后,仍然有不少西方新闻媒体认为,打第一枪的是叙利亚。在一些西方学者眼里,叙利亚当局有至少5点理由挑起战争。一是叙利亚当局一直在为重新控制戈兰高地努力。二是大马士革距离前线太近,没有任何安全保证。三是叙利亚在3年前吃过一场败仗,复仇心切。四是叙利亚这些年来的国防建设初有成效,军队恢复了信心。最后就是叙利亚想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新核心,需要在军事行动有所建树。按照西方新闻媒体的说法,别说5点理由,其中任何一点理由都能让叙利亚主动挑起战争。

    作为阿拉伯国家的新闻媒体,半岛电视台与西方同行截然相反,一直坚持认为挑起战争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叙利亚。半岛电视台没有做太多的分析,只提到了一点,即冲突爆发前,戈兰高地上的以军已经进入进攻阵地,刚刚抵达以色列的2个美军陆战师也先后到达戈兰高地。其中1个陆战师还做好了战斗准备。

    因为直接当事人没有出面澄清,有能力搞清真相的机构也没有采取行动,所以到底是谁让以色列卷入了这场中东地区在21世纪上半叶规模最大的战争,就算新闻媒体说得再详细,也没人可以下定论。

    事实上,谁打的第一枪并不重要。

    以色列必须参战,再不行动,就只能坐着等死了。叙利亚也想趁此机会有所为,至少要洗刷3年前的耻辱,自然希望以色列更加积极一点。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双方都“期待已久”的战争。

    落到实际问题上,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与2038年的叙以战争相比,因为失去了突然性,所以冲突爆发后,首先发力的是以色列陆军的远程炮兵,然后才是以色列空军。问题是,叙利亚军队也不是2038年时的那支军队了。在以色列发起进攻前,叙利亚军队就做好了战斗准备,所以在以色列陆军的远程炮兵炮击大马士革以南地区的叙军防空阵地的时候,叙利亚的防空部队已经撤走,而且叙利亚陆军的远程炮兵立即进行了反击。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高科技战争,会由远程炮兵首先交手。

    当然,双方的远程炮兵各有千球。

    因为以色列是“有核国家”,而且拥有不俗的科技实力,又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所以除了战略打击武器之外。以色列几乎能够获得美国的一切武器装备。正是如此,以色列成为了中东地区第一个装备了电磁炮系统的国家。严格说来,因为电磁炮系统包含了移动式供电系统,所以到战争爆发的时候,以色列还是中东地区唯一装备了电磁炮系统的国家。与共和国陆军的电磁炮系统一样,以军的电磁炮系统可以机动部署。因为国土面积狭小,几乎没有战略纵深,而建造配备大口径电磁炮的大型战舰超过了以色列的承受能力,所以以色列军方像开发了可以搭乘步兵的“梅卡瓦”主战坦克一样,别出心裁的弄出了“火力支援舰”,将电磁炮系统放到了大型集装箱货轮上,再把这些货轮部署在近海,从而解决了没有足够炮兵阵地的问题。

    与以色列相比,叙利亚的远程炮兵就没有这么完备了。

    虽然叙利亚与共和国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受《伦敦条约》的限制,共和国无法向非核国家出售移动式供电系统,也就无法为巴基斯坦之外的盟国提供完整的电磁炮系统。针对这一问题,生产电磁炮的厂商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设置固定的炮兵阵地,从大容量民用主干电网中获取电能,或者干脆建立单独的供电系统。因为移动式供电系统本身就很昂贵。所以这种搞基础建设的方式不会大幅度增加采购成本。从长远装备来来,少了维护费用后,还能降低装备成本。当然,为了提高炮兵的生存率,每门电磁炮除了有一个主阵地之外,都有数个,甚至数十个备用阵地。因为把原本应该集中部署的电磁炮分散部署,所以整个系统的生存能力并不低。

    这场惊心动魄的炮战,宣告了电磁炮时代的全面到来。

    事实上,这也是电磁炮之间的第一场较量。在以往的战斗中,电磁炮利用惊人的射程与超强的威力,彻底压制住了传统火炮与火箭炮,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王。电磁炮到底有多厉害,却没人说得清楚。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还是电磁炮第一次对海作战。

    在以军炮击叙利亚空军的防空阵地时,叙利亚陆军的远程炮兵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按照无人侦察机与战略侦察机提供的数据,压制以军的炮兵阵地。因为以军的电磁炮都部署在海上,所以叙军远程炮兵打击的是海上目标。

    因为这场炮战对共和国与美国的影响都很大,所以公布的消息非常有限。

    按照以色列方面公布的战报,在摧毁了30多处防空阵地的情况下,只有一艘“火力支援舰”被对方的反击炮火击中,而且损伤不是很严重。而按照叙利亚当局公布的战报,至少在炮战中击中了2艘“火力支援舰”,而且击沉了其中1艘。

    事实上,当时被击中的确实有2艘大型舰船,而且其中一艘确实被击沉了。

    只不过,被击沉的不是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舰”,而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的。正在前往特拉维夫港的快速集装箱货轮。更重要的是,当时这艘货轮运送的正是以色列当局需要的弹药。因此在被炮弹击中,并且发生了猛烈爆炸之后,被叙利亚当局、以及共和国的情报部门认为是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舰”发生了爆炸。

    当然,这场炮战的最大意义不是干掉了多少舰船。

    根据裴承毅回忆,当时对这场战斗最感兴趣的不是陆军,而是海军。战斗结束后,林啸雷就找到胡荆安,索要了与炮战有关的全部资料,并且让胡荆安提交了一份详细的交战过程报告。虽然胡荆安是联合司令部的参谋,不听总参谋部指挥,但他是海军军官,所以得服从海军上将的命令。

    也就是在这场炮战之后,共和国海军加大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力度。

    同样的,美国方面也没有落后。

    众所周知,强制电磁干扰系统问世之后,海战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水面舰艇加强了电磁防护,大量采用了电磁屏蔽系统之后,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几乎成为了所有制导反舰武器的克星。对付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代价太大。比如使用闭路制导系统的话,不但弹药的命中率偏低,而且需要弹药拥有很高的突防速度,大大提高了弹药的制造成本。每次攻击花费的弹药量增加了好几倍,从而使对海攻击的总花费增加了几十倍。

    用一些海军将领的玩笑话来说,如果不能尽快找到廉价的对海打击方式,恐怕以后只能用采用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战斗机使用自由落体炸弹,在飞行员目视的情况下,对海面舰艇进行俯冲轰炸。说直接点,就是用喷气式飞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战术,打一场21世纪的海战。

    所谓的“廉价武器”,除了一些非常有想像力、却很难实现的“概念武器”之外,最有吸引力的就是电磁炮了。

    与其他制海武器相比。电磁炮有射程、有射速、有不错的投送能力。更重要的是,电磁炮的主要使用非制导弹药、或者惯性制导等闭路制导弹药,几乎不受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影响。当然,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即电磁炮一般采用高抛弹道,炮弹在落地之前需要两次通过电离层,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因为炮弹要重返大气层,在下落阶段会产生很高的温度,炮弹尖部的驻点温度甚至在一万摄氏度以上,所以电磁炮也很难使用复杂的制导炮弹。事实上,共和国与美国开发的制导电磁炮都采用了很特殊的结构,而且在弹道末段采用了减速系统(多半是通过反向火箭发动机来减速),使得炮弹的结构复杂,成本居高不下,使用率也就不会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电磁炮最大的优势就是炮弹的末段速度非常快。

    问题也就在这个地方,因为弹道高,速度快,电磁炮的炮弹很难打击移动目标。准确的说,是海面高速移动目标。在战舰的最大速度纷纷向45节、甚至70节靠拢的时候,就算电磁炮在全射程情况下的炮弹飞行时间也不会超过2分钟,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算是一艘长度在300米左右的大型航母也能以45节的速度跑出大约4200米,也就是相当于14个舰体长度的距离。算上战舰转向等等因素,要想命中1发炮弹,需要让600发炮弹同时落下。显然,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在想办法提高电磁炮的对还打击效率。

    苦于没有第一手数据,共和国与美国海军在这方面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阶段,最多搞点测试,离真正实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