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九十五章 陡增变数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九十五章  陡增变数

    半岛战争结束后不久。杜奇威还没有脱下军装,就想办法搞到了空降153旅的详细资料,对这支让2个陆战师近5万名官兵灰飞烟灭的部队有了深刻认识。印度战争期间,空降153旅在兰契阻击战中的精彩表现,更让杜奇威惊叹不已。也就在这时候,杜奇威记住了那个叫“李东石”的共和国陆军上校。

    虽然不能把兰契阻击战的功劳全部归与李东石,但是没有他的正确指挥,空降153旅不可能在没有援助部队的情况下,挡住200倍以上的敌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从农黑到五老、再到兰契的军人,李东石从基层一步一步的爬起来,最终成为旅长,并且在印度战争结束后的5年间连续晋升3次,成为指挥第十战斗单位的陆军中将,足以说明他不是一名普通军人。

    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也不是一支普通军队。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军队,都具有历史传承性。光荣的历史,不但是军队的骄傲,也是激励军人的最佳办法。比如美军的“大红一师”(第1装甲师)、“呼啸山鹰”(第101空中突击师)、“巴顿师”(第2装甲师,原先被称为“车轮上的地狱”)、“魔鬼三师”(第3步兵师)与“美丽坚之剑”(第1陆战师)等等王牌部队都拥有非常光荣的历史,而正是这些历史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

    与美军一样。不管怎么改编,共和国陆军不会丢掉光荣的传统。

    如果说第一战斗单位就是77军的延续,第九战斗单位继承了39军的光荣历史,那么第十战斗单位就是15军的缩影。因为空降17军的王学平在接受了培训之后才出任第八战斗单位的指挥官,所以第八战斗单位与17军基本上没有关系。10支战斗单位中,只有第十战斗单位是空降部队的延续。

    这既是荣誉,又是责任。

    大改编之前,空降部队在共和国陆军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其他军队无法替代的角色,即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机动部队。因为共和国没有美国那么多的海外基地,也没有美国那么强大的陆战队,所以空降兵往往在战争中扮演急先锋的角色,从中南半岛到朝鲜半岛,再到藏南地区与南亚次大陆,空降兵一次又一次的冲在了其他部队的前面,总是第一个到达战场,并且坚守到最后。虽然大改编的初衷是让10支战斗单位都应该具备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装备采用费用超标等等。与这些硬件上的问题相比,人员素质的问题更加重要。别的不说,让由39军改编而来的第九战斗单位像空降兵那样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九战斗单位成军后训练了足足3年,直到2040年中期才形成全面战斗力。不管怎么说,在陆军已经不是老大哥的时代,要想在短短数年之内拥有10支具有强大战略机动能力的战斗单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建设战斗单位的时候,陆军必须证明有没有必要让10支战斗单位都具有战略机动能力。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事情都有个开头。

    在顺利搞定了9支战斗单位的改编工作之后,接替项铤辉出任陆军参谋长的唐应龙上将(第三次军事改革后,各军兵种均不再设司令官,最高指挥官就是参谋长)按照项铤辉的安排,提出了把第十支战斗单位按照战略机动部队的标准进行建设。因为这是项铤辉早就做好了的安排,而且与林啸雷取得了默契,所以林啸雷没有反对这项提议,刚当上国防部长的帅永康也不敢得罪仍然比较强势的陆军,也就没有在经费上做手脚。总而言之,在只组建一支具有战略机动能力的战斗单位的情况下,经费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

    也就在这个背景下,第十战斗单位应运而生。

    如果说第十战斗单位的出现是必然,那么李东石成为指挥官就是偶然了。不管是从资历还是人脉来看,李东石不比其他的同龄少将好多少,而且当时有望成为第十战斗单位指挥官的还有2位空降军的军长。虽然项铤辉在任的时候,非常重视李东石,并且在离任前亲手签署了李东石的中将晋升令,但是在唐应龙当上陆军参谋长的时候,李东石的晋升令还没有得到国务院与元首府批准。仍然是陆军少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唐应龙的支持,李东石很难成为第十战斗单位的指挥官。

    在这个时候,唐应龙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谁都知道,唐应龙在此之前是38军的中将军长。印度战争结束之后,唐应龙调回陆军司令部,开始逐步接管陆军工作。因为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已成定局,裴承毅又不愿意与林啸雷对抗,所以资历与苏劲辉不相上下,在凌云霄等人之上的唐应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共和国陆军参谋长的第一人选。

    事实上,唐应龙不是一个有太大野心的军人。

    谁都知道,在项铤辉之后出任陆军参谋长,基本上就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参谋长,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就。唐应龙能够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不但证明他没有野心,也表明他是一个很有牺牲精神的军人。

    问题是,再大公无私的人,也会有那么一点点个人欲望。

    如果没有个人欲望,也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唐应龙的个人欲望,也许就是让陆军别在转型时期迷失方向。

    虽然在大问题上,唐应龙没有与林啸雷发生冲突,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他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在支持李东石之前,对唐应龙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九战斗单位指挥官的人选问题。

    谁都知道,唐应龙的直接对手就是前39军军长苏劲辉、以及前54军军长曲茂康。因为曲茂康在光荣晋升为陆军上将之后选择了退役,所以唐应龙只剩下了一个对手。不管怎么说,只要苏劲辉还穿着军装,就对唐应龙有威胁。事实证明,苏劲辉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军人。唐应龙并没高估他。正是如此,在组建第九战斗单位的时候,唐应龙希望由38军出身的某个中将担任指挥官,结果林啸雷硬是没有答应这个小小的要求,把傅卫民放到了第九战斗单位指挥官的位置上。再往前推,在组建第八战斗单位的时候,因为该战斗单位的大部分官兵来自改编前的38军,所以唐应龙希望由38军的将领担任指挥官,而林啸雷似乎在故意打压唐应龙,把17军的军长派了过去,搞得唐应龙非常恼火。受这些因素影响,组建第十战斗单位的时候,唐应龙顺水推舟,没有推举来自38军的将军,而是把李东石推到了前面。因为第十战斗单位本来就由15军改编,空降153旅又是15军的绝对主力,作为该旅旅长与军参谋长的李东石少将自然第十战斗单位指挥官的最佳人选。虽然林啸雷想让16军军长怀志刚担任这个要职,在陆军制造一些不和因素,限制陆军的作为,但是在唐应龙的坚持下,林啸雷也不好乱来。

    对李东石来说,出任第十战斗单位的指挥官,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虽然在此之前。李东石已经以15军参谋长的身份负责军部工作(商雪韵调任第七战斗单位指挥官之后,15军就没有军长了),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作为一名从基层爬起来的将军,登上军长的位置都是个挑战。

    更重要的是,第十战斗单位是一支与众不同的部队。

    因为定性为战略机动部队,所以第十战斗单位的组建方式就与其他战斗单位不一样。

    成立指挥部的时候,第十战斗单位的参谋数量比其他战斗单位多了20%,其中大部分都是负责战略空运与空中支援的参谋。也就是说,从最高层的指挥机构开始,第十战斗单位就标新立异。与其他战斗单位截然不同。

    战斗旅方面,第十战斗单位是唯一采用“减量配制”的作战部队,不但编制规模比其他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小得多,而且所有主战装备都是按照最低防护标准配制的,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在前线提高防护等级。这么安排也是有道理的,毕竟dz-31c在标准防护下的战斗全重超过了30吨、最大防护下的战斗全重更是接近40吨,y最多只能运载1辆,而在最低防护下,dz-31c的战斗全重只有27吨,y能够同时空运2辆。30d的情况也相差不大,最低防护下,y能够同时空运2辆外加2个步兵班的全部人员与物资,而标准防护与最大防护下,只能运送1辆加1个步兵班。作为战略机动部队,肯定得优先确保部队的空运效率,减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炮兵旅方面,第十战斗单位率先采用了能用y空运的新式供电系统,以及y能够一次运送2辆的紧凑型电磁炮,还将每个营的电磁炮数量由24门减少到了18门。这么做一是为了降低空运压力,二是新式供电系统的输出功率有所降低,只能支持18门电磁炮。更重要的是,陆军对印度战争中的炮火支援做了总结,得出的结论是,配备18门电磁炮的炮兵营的作战效率比拥有24门炮的炮兵营高得多,不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能在战斗中合理减少弹药消耗量。说直接一点,就是炮兵的配制过于强大,导致战斗浪费大,从而增大了战争开支。

    相对而言,变化最大的是支援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