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九十三章 局势预判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九十三章  局势预判

    战斗打响,伊朗装甲部队立即落到下风。

    可以说。场面非常难看。美军的几十辆坦克带着几十辆战车横冲直撞的时候,绝大部分伊朗坦克与战车甚至不知道敌人来自哪个方向!

    因为美军进行了电子干扰,所以前线指挥部与伊朗陆军司令部很难直接向前线部队下达指令,只能通过定向通信系统,让无人侦察机把拍下来的战场信息发给伊朗军队的前线指挥官,由其自行决断该如何作战。

    之前一直在强调前线指挥官的重要性,这里就体现了出来。

    虽然呆在后方的指挥官可以通过定向通信系统,向某位、或者某几位前线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但是战地军官的数量肯定比司令官多得多,1名司令官最多指挥几个军官,不可能向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军官下达不同的作战命令,因此在通信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只能下达非常简单的命令,而无法做出精确指挥。在此情况下,前线指挥官根据接受到的战场信息做出的决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前线指挥官临阵决断的能力,是无法从训练中获取的,这就是常说的实战经验。

    以此时的情况来讲,如果是共和**队在与美军作战,那么大部分前线指挥官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联系附近的友军,积极组织防线。而不是突围、更不是反击。组织好防线,稳住阵脚、搞清楚敌情之后,再决定进行反击、还是发起突围也不迟。因为美军的突击部队只有1个装甲营,所以只要稳住阵脚,损失就不会太大,甚至能在反击中,利用dz-31a的战术机动能力上的优势,干掉美军的装甲营。

    问题是,伊朗军队没有多少战斗经验。

    至少那些年纪在25岁到30岁之间的前线军官没有多少实战经验,就算知道需要首先稳住阵脚,也没有做出正确的举动。不可否认,有限反击能够迟滞敌人的突击速度,但前提条件是找准了反击方向,而不是在敌人在哪都不知道的时候进行反击。结果,绝大部分伊朗军队的战地指挥官都选择了反击,而且是朝臆测中的方向发起反击,没有能够形成足以干掉美军的反击力量。

    万幸的是,这场灾难并没持续多久。

    不管怎么说,美军的兵力太有限了,根本不敢停下来与伊朗军队打装甲对攻战,甚至不敢降低突击速度,更别说拉近交战距离了。美军的这一战术也没有错,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运动速度是打乱敌人阵脚,保持优势,甚至是击败敌人的唯一办法。半岛战争中,54军在围歼美军第1陆战师的时候。李文指挥的装甲部队就在快速运动战中打垮了美军的增援部队,让第1陆战师被破撤回长津湖,错过了突围机会。只要美军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就能打垮伊朗军队。

    正是如此,第一轮突击仅持续了15分钟,美军就主动脱离了战斗。

    虽然美军战略侦察机进行的区域性电子干扰没有终止,高速通信频道还没有接通,但是绝大部分伊朗军队的战地指挥官都通过不易受到干扰的定向通信系统了解了战场情况,知道发起突击的美军在战场的西北方向上,更清楚周围的友军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霍梅尼师的指挥官已经联系了上部分前线军官。

    不得不承认,伊朗军队中的高级军官与将领都有足够丰富的经验。

    这些伊朗军人都参加过伊朗战争,大部分都是在伊朗战争期间获得提拔与重用的,非常清楚美军的战术,也知道该如何与美军作战。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伊朗军队的骨干人员,在伊朗战争结束后,几乎都到国外深造过,而且大都去过共和国,对共和**队的作战战术也非常清楚。

    美军准备杀个回马枪的时候,霍梅尼师的装甲部队也在做准备。

    战场西北方向上的2个装甲营主动开始组织防线。让搭乘步兵战车作战的步兵在装甲锋线后面设置反坦克阵地。战场东南方向上的2个装甲营与2个步兵营开始集中力量,准备发起反冲击。最可惜的是,因为美军在突击的时候,重点打击了东面的伊朗军队,所以能够进行反冲击的装甲部队非常有限。

    事实上,这个时候布吕歇尔也在观察着战场上的情况。

    因为双方的航空兵正在其他方向上作战,所以双方都没有立即投入空中力量,导致双方派出去的无人侦察机都没受到攻击,美军的战略侦察机甚至一度靠近战场。也就是说,布吕歇尔也能通过无人侦察机与战略侦察机上的高分辨率摄像机等设备,准确掌握战场上的所有情况。

    美军的突击让布吕歇尔看到了希望。

    当一辆接一辆的dz-31a被m32a1打出的穿甲弹击毁的时候,布吕歇尔差点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像年轻参谋那样尖叫起来。可以说,在那短短的15分钟内,在布吕歇尔等美军官兵眼里,他们对阵的不是伊朗军队,而是共和国陆军,被击毁的也不是伊朗的坦克,而是共和国的坦克。

    严格说来,确实是共和国生产的坦克。

    只是,兴奋仅仅持续了15分钟。

    发现伊朗军队开始部署装甲防线与步兵防线,并且在后面集结装甲反击力量时,布吕歇尔一下就高兴不起来了。虽然伊朗军队的反应速度不算快,但是非常及时,而且对局势的判断非常准确,似乎知道对方只有1个装甲营。毫无疑问,伊朗军队得到了共和国方面提供的战场情报支援。

    想都不用想,布吕歇尔就知道,战场上空肯定有共和**队的无人侦察机。

    打到这个地步。再进攻,显然没有意义了。

    正是如此,在伊朗军队积极调整防线的时候,冲到战场西北面的美军装甲营在完成了急转弯之后,突然来了个急刹车,然后就在伊朗军队的眼皮子底下向南而去。虽然伊朗军队有所准备,但是准备用来反冲击的装甲部队太少,所以根本来不及阻挡美军,也不可能追击美军。

    对伊朗军队来说,最大的收获也许只能算得上是歼灭了正面的美军步兵营。

    对袁晨皓来说,最大的收获无疑是见识了美军最新式坦克与反坦克导弹的性能,以及美国陆军在努力建设了10多年之后,战斗力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

    美军主动撤退后,伊朗军队没有追击,袁晨皓也就没有干预。

    向裴承毅汇报交战结果前,袁晨皓把情报参谋找了过来,让他立即联系军情局派来的情报官员,用军情局控制的垂直起降运输机赶往战场,尽一切可能搜集与美军装甲部队有关的线索,并且尽快把被击毁的dz-31a搞几辆回来。袁晨皓没有忘记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让军情局尽快联系国内的技术人员,对dz-31a的残骸进行全面分析,掌握美军新式主战坦克的火力性能。

    “我已经跟刘晓宾通了电话。他会尽快派专家前往德黑兰。”裴承毅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交战过程我看过了,虽然场面非常混乱,但是看得出来,美军新式坦克的主炮能够在两千米以外打穿伊朗军队最新式主战坦克的装甲,并且造成毁灭性的损伤。至于对dz-31c的破坏能力如何,还需要等待专家的分析结果。我的意见是,暂时不用考虑美军新式主战坦克的威胁,毕竟数量就那么一点。”

    “我也认为没有必要担心什么,只是空中支援得尽快到位。”

    “空军暂时抽调不出力量,只能指望陆军航空兵。按照计划。战术空运部队部署完毕之后才部署战术攻击部队。”

    袁晨皓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我觉得应该让第十战斗单位尽快参战。”

    “我刚刚联系了李东石,第十战斗单位正在集结,虽然可以;立即参战,但是伊朗军队在北面的表现还不算太糟糕,至少比我们预料的好得多,所以我的意见是,给予第十战斗单位充足的准备时间。”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从开始的战斗中看得出来,布吕歇尔是一个很有自信,却又非常谨慎的指挥官。按照我的理解,布吕歇尔这样的将军,最擅长在有利的情况下作战,在逆境下却不见得能有出色发挥。可以说,他是与杜奇威截然相反的指挥官。对付他这样的指挥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给他放开手脚的机会。别的不说,突击开始的时候,美军显得信心十足,一个装甲营就敢攻击半个装甲师。伊朗军队迅速调整防线后,美军突然失去了信心,连交手的胆量都没有就主动撤走了。只要能够压着美军打,布吕歇尔就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不管怎么说,歼灭布吕歇尔那支美军,即能鼓舞伊朗官兵的士气与斗志,又能满足伊朗官员的政治需求,我们必须成人之美。”

    “也就是说,让伊朗军人去当炮灰。”

    “有价值的牺牲就不是炮灰,哪怕不是见得光的价值。”裴承毅冷冷一笑,说道,“伊朗方面有早就有所准备,不然不会动员七个师的庞大兵力去对付十分之一的敌人。牺牲确实不可避免,却能换来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