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三十七章 暗度陈仓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三十七章  暗度陈仓

    虽然裴承毅是第三次军事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人之一。但是没有参与具体的改革规划工作,所以在前往瓜达尔港的途中,他把精力放在了李存勋送来的资料上,特别是那些军事建设成果的资料。

    众所周知,王元庆最终把顾卫民推上了国家元首的宝座,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想借助顾卫民的力量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元庆甚至没有指望顾卫民能够推动政治改革。事实上,要想进一步推进政治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军事改革,即改变军队的根本属性,只有当军事改革取得成就,才能把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上。毋庸置疑,第三次军事改革需要足够的时间,也许在顾卫民的10年任期内都不大可能完成。在此情况下,王元庆把推动政治改革的重任留给颜靖宇,并且想方设法的确保颜靖宇在中央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放眼整个共和国,恐怕没有谁比顾卫民更加适合推动军事改革了。

    作为赵润东的得意门生、共和国的前任国防部长,顾卫民的前半辈子都在国防部的办公室里度过,而且是自赵润东之后,第二个从国防部出来的国家元首。虽然顾卫民与赵润东并不完全一样。至少他不是军人出身的国防部长,甚至没有服兵役的经历,但是在国防部工作几十年,让他非常了解共和国的军事体制,也非常清楚共和**队的问题。事实上,第三次军事改革也是顾卫民的政治成果之一。

    除了主观意愿与能力,客观上,顾卫民也有推进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别的不说,顾卫民要想摆脱王元庆的影响,首先就得获得军队的信任与支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完成军事改革,并且借助军事改革在军队里安插自己的忍受。虽然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军事改革的意义,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军事改革能够顺利推进。说简单点,只要顾卫民不想遗臭万年,成为民族败类,就得认同王元庆提出的军事改革总方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正是如此,在顾卫民的主导下,第三次军事改革让很多人“看走了眼”。

    可以说,那些认为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正在下降的人,都受到了顾卫民的影响。具体原因有三个,一是所有人都知道顾卫民在担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就以削减国防开支、与总参谋部对着干而出了名,二是顾卫民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擅长计算的管理型人才、其最为突出的才能就是合理利用每一分钱,三是在顾卫民的主导与推动下、第三次军事改革很快就变成了“装备改革”、大量装备发展计划被取消或者暂停。

    别说外人不了解,就连很多共和**人都不明白。

    虽然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总体方针是由王元庆订下来的,因为王元庆在军队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威望与地位。所以在他离开元首府之前,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最多只能抱怨,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反对军事改革,但是王元庆很像纪佑国,离任后就不再过问国家大事,甚至除了负责元首安全的军情局长之外,没人知道他的行踪,所以在顾卫民继续推动军事改革的时候,就连林啸雷都开始不满了。

    按照李存勋提供的资料,早在2038年初,受该财年度(从2037年开始,共和国就采用了跨年度财年制,即每个财年由当年的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国防预算影响,至少有20多个装备研制与采购计划受到影响,其中就包括了林啸雷积极推动的共和国海军的第四级航母的建造计划,如果不是叶致胜从中调和,加上阎尚隆不太过问国防的事情,恐怕林啸雷会与国防部翻脸,也就是与顾卫民翻脸。搞到最后,海军的航母发展计划保住了。其他军兵种的装备发展计划却遭了殃,陆军的损失尤为惨重。

    事实上,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最受伤的就是陆军。

    从一开始,王元庆就订下了由陆军大规模裁员来改变军事力量结构的改革方案。在王元庆离开元首府之前,陆军就在项铤辉的亲自主持下,率先完成了第一轮改革,裁减掉了近20万官兵(其中大部分是二线部队与预备部队),为整个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如果不是项铤辉亲自坐镇,恐怕第三次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会遇到问题。

    一口气将陆军的规模缩减30%以上,在当时别说其他人不理解,就连裴承毅都不理解。

    共和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排第三、人口总量派第二、国境线长度排第二的大国,还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经济实力,维持一支规模在70万人左右的陆军并不过分。即便不考虑对外作战,从守疆卫土来说,就需要数十万兵力。虽然按照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规划,今后守卫边疆的任务将由武装警察部队(将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进行整编,成为类似于美国国民警卫队的正规预备部队)承担,正规军的任务只有一个:打赢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但是从世界大国的角度来看,共和国有足够的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在70万人以上的陆军。事实上,美国在扩张的鼎盛时期,其陆军总兵力就在70万人以上,甚至一度接近100万(包括在前线执行作战任务的国民警卫队)。即便在和平时期,即伊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陆军兵力在65万左右,随后才逐步降低到50万以内。叙以战争结束后,美国陆军的规模又开始扩充。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到2040年底。美国陆军的实际兵力已经恢复到了65万左右,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之中。虽然美国此举很有可能是在为战争做准备,毕竟现代化战争的节奏快得惊人,如果不能在战前做好准备,等到战争爆发后才开始动员,恐怕在征召的兵员完成基本训练之前战争就结束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共和国陆军的兵力非常紧张。事实上,除了人口数量有所差别之外,在决定国家实力的基础条件上,共和国与美国非常相似。美国有理由维持一支规模接近70万的陆军,共和国为什么不能增加陆军兵力?

    可以说,第三次军事改革初期,削减陆军总兵力就饱受争议。

    虽然裴承毅非常崇拜王元庆,坚信王元庆不会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犯严重错误,并且根据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具体措施,认为王元庆已经想办法弥补了兵力欠缺产生的问题,但是直到看到李存勋提供的资料,他才完全相信,王元庆确实找到了解决办法,而且比他之前预料的还要理想得多。

    针对陆军兵力不足,王元庆在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前面提到的军事储备体制。按照共和国国务院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虽然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广泛。但是并没像大部分人预料的那样,使共和国的国防实力出现严重下滑。

    随着“正规军+预备部队+紧急动员机制”的兵力体系得到建立与完善,在只有不到50万正规军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仍然世界第一,远超过美国陆军与俄罗斯陆军。更重要的是,针对预备部队与紧急动员机制,共和国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装备储备体系,在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前提下,配备给一线部队的装备比以往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配备给二线战斗部队的装备则比以往减少了三分之二。按简氏防务周刊估计,共和国陆军的20万一线部队(相当于以往的7个军。实际编制为10个战斗旅、10个炮兵旅与10个支援旅)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同等规模的地面部队,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或者两场小规模局部战争的能力。如果20万一线部队不够,共和国陆军还能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投入大约30万二线部队,在1个月之内动员40到50万预备部队。在总投入接近100万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有能力打赢任何规模的地区战争,只有在世界大战的威胁下,才有必要做进一步动员。

    由此可见,军事储备体制赋予共和**队非常灵活的应变措施。针对不同的情况,共和**队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军队规模。因为军队的骨干力量并没受到影响,所以军队的战斗力不会严重下滑。

    二是更加有保障的军人待遇。早在纪佑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中,共和**人的待遇就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随着一场场辉煌的胜利,共和**人的社会地位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军人的待遇与地位再次得到提高。

    按照陆军与所有官兵签订的服役合同:在以往,只有达到终生领取退休金的最低服役年限,才能在退役后获得退休金,如果提前退役,只能领取一次性补贴(以终生退休金为标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相对来说比终生退休金差得多。以陆军上尉为例,如果在服役10年后退役,只能领到大约30万的补贴,而服役12年后退役,每个月则能领到近1万元的退休金);第三次军事改革后,如果军人没有达到最低服役年限,可以在退役的时候与军队签署一份“紧急征召合同”,即在国家发起紧急动员的时候无条件的相应号召,则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终生领取退休金(仍然以陆军上尉为例,服役10年后退役,每个月能够领到6000块的特别补贴,而陆军上尉的退役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明显比以往一次性领取30万的补贴好得多)。该待遇不但给军人带来了好处,还给军队带来了好处。别的不说,军队可以在平时尽量少养军官,多养士官。除了士官的津贴相对较低之外,士官在基层部队的作用也明显超过了低级军官。也就是说。可以用裁减兵员节省下来的开支供养更多的士官,让军队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扩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