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六十九章 命不该绝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六十九章  命不该绝

    根据“蝠鲼”号的战斗记录。发射第一条533毫米重型反潜鱼雷的时间为20点15分12秒,x艇从“蝠鲼”号的被动声纳上消失的时间为20点22分27秒,也就是说x艇在7分钟多一点的时间内做出了反应。“蝠鲼”号上的主动噪音干扰系统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需要5分钟才能启动,因为系统反应速度主要由软件的执行效率决定,而软件的执行效率又是主要性能指标,所以由此可知,x艇的主动噪音干扰系统不会比“蝠鲼”号差,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

    如果没有“蝠鲼”号射出的鱼雷,两艘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最多是擦肩而过。

    因为有了那8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重型反潜鱼雷,所以“蝠鲼”号与x艇不可能“一笑泯恩仇”,必得分出个高下。

    前面已经介绍过,“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非常简单。追根溯源的话,早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科学家就提出用相干技术制造噪音控制系统。另外,在情报界得到广泛应用的“语音干扰设备”用的也是相同的原理,只不过干扰的不是所有声音,只是人的话语声。

    那么,什么原因让“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直到21世纪30年代才问世呢?

    在实用化上,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计算机性能。二是干扰能量源。没有性能强大的计算就不可能及时处理搜集到的声音信号,也就无法对声音信号进行干扰。“噪音控制”本身就是将声波的能量转变为内能,按照相干原理,干扰源输出的能量必须与干扰对象完全一致,因为自然界的噪音非常多,所以干扰源的功率非常惊人。直到神经网络计算机与可控聚变反应堆大规模应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两大难题才得到解决。也正是如此,“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才出现在了21世纪30年代初设计的潜艇上。

    从中可以看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那就是,如果外界噪音的强度太大,系统就会过载,甚至出现故障。

    在“蝠鲼”号进行的测试中,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因为主动攻击声纳的输出功率往往以千瓦计算,强度非常惊人,所以“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对付不了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高强度次声波。

    按照“蝠鲼”号在测试中总结出的经验,必须尽量避免进入敌艇正前方的主动声纳覆盖范围,如果无法避免,要么加速逃逸,要么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绝对不要在敌艇使用主动声纳的时候启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

    问题是,潜艇在作战中遇到的强噪音源不止主动攻击声纳。

    别的不说,鱼雷在近距离爆炸时,不但要产生极为猛烈的冲击波(海水不可压缩,传递爆炸能量的效率远远超过空气),还会产生各种频率的高强度声波。在“蝠鲼”号进行的测试中早就证明,鱼雷爆炸对“主动噪音控制系统”产生的影响要比攻击声纳高得多,如果爆炸距离太近。甚至有可能烧毁整个系统。

    毫无疑问,面对鱼雷爆炸产生的高强度声波,“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没有任何办法。

    当然,这也开拓了海军的视野。

    虽然在2035年底,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远远不如共和国,但是共和国海军未雨绸缪,考虑到美国也有能力研制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所以在“蝠鲼”号的海试项目中加入了针对“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探测技术。

    因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能够干扰所有频段的声波,只要能够提高输出功率,甚至能够对付主动攻击声纳,所以任何被动探测设备都派不上用场。不得不说,共和国的工程师有那么股不认输的劲,在提出了好几种方案之后,就有几名年轻的科学家利用声波在介质中的散射原理,提出了用“爆破探测法”。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爆炸做声源,通过分析爆炸产生的声波在海水中传递、反射、折射等等现象确定目标方位的方法。当然,按照工程学的一般原则,原理越简单、实现的难度越大。因为爆炸产生的声波没有规律,而声波在海水中传播会受到温度、盐度、海流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爆破探测法”实用化的前提条件仍然是性能超强的计算机。

    毋庸置疑。“蝠鲼”号上的计算机在所有潜艇中都算得上一流。

    进入2037年,“蝠鲼”号的一个主要测试功课就是验证“爆破探测法”的有效性,因为这是实现“无源探测”的有效手段。随着“无源雷达”逐步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海军的水下探测技术也将进入“无源时代”。虽然从长远来看,利用各种自然声波才是实现无源探测的根本,但是在最初阶段,肯定要找一些窍门,降低技术门槛。因为把探测目标所需的声波源放到了潜艇外面,所以“爆破探测法”就是这样的窍门。

    前往印度洋参加联合演习的时候,“蝠鲼”号就测试了“爆破探测法”。

    说来也简单,用潜艇上的被动声纳接收外界的噪音,然后由中央火控计算机对噪音进行全面分析,最终绘制出周围的水下态势图,再与之前搜集到的态势图对比,由两者的差别确定目标情况。

    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也不是很糟糕。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爆炸探测法”具有可操作性,缺少的只是更加灵敏的被动声纳与更加强大的中央计算机。

    由此可见,当8条鱼雷在海里寻找目标的似乎,“蝠鲼”号与x艇的处境都很糟糕。

    2艘“亚特兰大”级以最快的速度逃命,4条650毫米重型鱼雷已经加速到75节,而之前以75节速度航行的2条533毫米重型鱼雷在失去了目标之后,也转向了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数分钟后,2条用来对付x艇的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在没有找到目标之后,启动了自主寻的系统,把矛头对准了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也就是说,2艘潜艇与8条鱼雷都在冲刺,发出的噪音非常巨大。已经让“蝠鲼”号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有点吃不消了。

    下令切断鱼雷导线之后,肖靖波让“蝠鲼”号上深到了120米处。

    在噪音源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深潜不是最佳的规避手段,特别是在水深较浅、且海底地形情况不明的海域,更不能轻易深潜。原因很简单,海底会反射声波,并且根据海底地形的具体情况,形成复杂的声波会聚区,在增强会聚区内,声波强度最多能增强1倍。对于需要避开高强度噪音源的“蝠鲼”号来讲,就得避免进入声波会聚区,也就得避免过分靠近海底。因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本身就有测试声波强度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测出的结果确定潜艇的航线。

    问题是,在才刚刚开始。

    肖靖波心里很清楚,8条鱼雷不可能一直追下去,迟早会击中美国潜艇。

    只不过,肖靖波并没有感到担心。

    鱼雷爆炸的时候,“蝠鲼”号必须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同样的,x艇要么主动关闭系统,要么让系统过载瘫痪。更重要的是,“蝠鲼”号上有不算完善的“爆炸探测系统”,可以根据反射的爆炸声确定x艇的大致位置。至于x艇有没有同样的探测能力,肖靖波就不得而知了。只有一点可以确定。x艇不会比“蝠鲼”号好多少。

    接下来10多分钟内,肖靖波一直在计算着鱼雷命中2艘“亚特兰大”级的时间。

    20点34分,在鱼雷击中之前位于“蝠鲼”号左前方的那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之前大约1分钟,肖靖波下令反向推进减速,在“蝠鲼”号的速度降低到8节左右的时候,他下达了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命令。

    8条重型反潜鱼雷相继爆炸,就像在海中投下了8枚照明弹一样。

    在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相继被8条鱼雷炸得粉身碎骨的时候,“蝠鲼”号也凭借“爆炸探测系统”发现了2个可疑目标。

    不得不说,“蝠鲼”号的处境确实很糟糕。

    如果在北印度洋或者西太平洋,肖靖波有八成以上的把握发现还没有走远的x艇。可是在陌生的南大西洋上,“蝠鲼”号的数据库内没有精确的海底地形数据。也就无法对爆炸后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一下发现两个可疑目标,让肖靖波大吃一惊。

    毫无疑问,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除了x艇之外,附近还有一艘美国潜艇,二是x艇抢先发现了“蝠鲼”号,并且向“蝠鲼”号发射了鱼雷。

    因为“爆炸探测法”不具有持续性,要想得出可疑目标的航行数据,只能对前后几次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而“蝠鲼”号的火控计算机一直在计算被动声纳截获的信息,没有多余的计算能力,所以无法及时给出2个可疑目标的具体情况,也就无法确定那是2艘速度较慢的潜艇,还是1艘潜艇与1条高速鱼雷。

    电脑派不上用场,一切都得靠艇长的大脑。

    电光石火间,肖靖波做出了拯救全艇官兵的决定:启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全速下潜。

    更重要的是,“蝠鲼”号上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启动。

    “蝠鲼”号加速下潜不久,一条美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就在原先的航线上爆炸,距离仅有数百米。如果肖靖波没有迅速果断的下达全速下潜的命令,也就是没有改变“蝠鲼”号的航线,即便不会被鱼雷直接命中,也会遭到重创。

    事实上,就算是加速下潜,避开了鱼雷,“蝠鲼”号也遭到了重创。

    因为爆炸距离太近,所以“蝠鲼”号上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严重过载。肖靖波不得不把潜艇的速度降低到4节以下,然后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