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四十四章 第一枪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四十四章  第一枪

    任何时候,传闻就是传闻。永远不是事实。

    与传闻截然相反的是,第二次英阿马岛冲突的第一枪与共和国没有任何关系,至少与共和国的安排截然不同。

    在所有人看来,第二次马岛战争是王元庆离任前的“杰作”。

    这场开启一个崭新时代的战争到底与王元庆有没有关系,数十年后,在销量突破5000万册的《秘密战线》中有详细描述。在这本由共和国最知名的传记作家根据刘晓宾的口述书写的李存勋个人传记中,用了大约5万字介绍军情局的传奇局长在马岛战争前后发挥的重大作用。虽然在出版前的数度审核中,该书的内容几经删减,很多涉及国家机密的敏感内容都被删除了,但是仍然能够从这5万字中了解到包括国家元首在内的共和国高层在第二次马岛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王元庆到底是不是第二次马岛战争的始作俑者?

    这既是最基本的问题,又是最受争议的问题。

    根据刘晓宾的回忆,除了让李存勋全权处理涉及到阿根廷的事务之外,王元庆没有直接下达过与第二次马岛冲突有关的命令。非常可惜的是,刘晓宾不知道王元庆到底给李存勋下达了什么命令,也就无法知道王元庆发挥了多大作用。只有一点可以肯定,第二次马岛战争爆发前后,王元庆的精力全都放在政权交接与政治改革上,从来没有过问过与马岛争端有关的事情。

    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证明王元庆发挥过影响力。

    当然,没有证据,并不表明王元庆并不重要。

    虽然自从纪佑国时代开始。军情局就拥有超乎想像的影响力,潘云生、李存勋与后来的刘晓宾都是权倾一时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在共和国权力体系内,军情局长的地位仅次于国家元首,但是军情局长的忠诚性不容质疑,不管是开创军情局时代的潘云生、还是将军情局推上巅峰的李存勋、以及将军情局带入正途的刘晓宾,除了执行元首命令之外,从来都没在重大问题上擅自做出决策。正是如此,军情局才能得到数任元首的高度重视,成为共和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强大的情报机构。

    由此可见,不管李存勋做了什么,体现的都是王元庆的意志。

    正是如此,才让所有人相信,第二次马岛战争是王元庆为其政治生涯画上的一个完美句号。

    第二次马岛战争真是按照王元庆的安排打响的吗?

    虽然刘晓宾没有在《秘密战线》中给出答案,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裴承毅有绝对的理由相信,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王元庆的意思进行。

    从局势发展可以看出,王元庆不想让战争在上半年爆发。从共和国的利益出发,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对王元庆来说,2037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政权交接,并且将政治改革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别说两件事情一起做,其中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耗光王元庆的精力,让他无暇他顾,不然也不会把马岛问题丢给李存勋。按照裴承毅的理解,王元庆确实想利用马岛争端。设想一下,如果争端在上半年激化,双方开始积极备战。因为英国在西方世界的特殊地位,所以盯着共和国国内问题不放的美国、以及某些强国肯定会把目光转向南大西洋;以王元庆的能耐,肯定能在上半年搞定与政权交接有关的事情,因为王元庆的个人威望不会随同政权更迭而立即消失,怎么也能保持数个月,所以在这几个月内,王元庆能够利用个人影响力推动政治改革,从而将两件同样重要的事情错开,既降低了引发政治动荡的风险,又提高了成功的几率。

    人无完人,王元庆也不例外。

    按照裴承毅的估计,参加伦敦首脑峰会期间,与阿根廷总统塞隆单独会晤后,王元庆就意识到他之前的安排过于理想化,局势不可能按照他的预料发展。万幸的是,对于已经执政10年的王元庆来说,这种意料之外的事情并不罕见,他早就学会了用随机应变应对预料之外。

    最大的变数不是阿根廷,也不是美国,而是英国。

    不得不说,王元庆对这个欧洲老牌帝国的了解还不够彻底。按照裴承毅的估计。王元庆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认为英国是个挑战,而是把英国当成了美国的附庸,而且是没有多少头脑的附庸。导致这一错误判断的原因很有可能与全面核裁军有关,英国在全面核裁军中采取了跟随美国的政策,并没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不管怎么说,因为低估了英国的主动性,所以王元庆对马岛局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从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能看出,英国积极备战对激化马岛争端的影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回到国内,委任李存勋全权负责涉及到马岛冲突的事情,积极推动对阿军售,都可看成是王元庆针对新情况做出的调整。

    直到这个时候,王元庆才找到了正确的解决办法。

    并不复杂,简单说就四个字:将计就计。

    如果裴承毅的分析没有错,那么王元庆不但是第二次马岛战争的始作俑者,还是世界新格局的开创者。

    只不过,落实到具体事务上,很多因素仍然不受控制。

    别的不说,开战时间就超出了王元庆等人的预料。

    用裴承毅的话来讲,虽然针对新的局势做出了调整,但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共和国的利益,最好将第二次马岛战争的爆发时间控制在4月30日左右,因为要到这个时候,共和国的“宪法修正案”才将进入最为关键的全民表决阶段。

    结果,战争在4月20日就爆发了。

    战争在怎么时候爆发,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直接影响。对闵瑞麟来说,在20日登上马岛与在30日登上马岛就没有多大区别。

    在474名突击队员中,闵瑞麟是唯一一个“非志愿”者。

    按照最初的计划,将由华安公司根据与阿根廷军方签署的合同,从共和国退役军人中招募雇佣兵。再将他们派往阿根廷。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刘晓宾觉得这么做不太稳妥,毕竟现在的退役军人已经不是康晓霆那个时代的退役军人了,思想观念差别很大,一支400多人的雇佣军失去控制,后果将难以想像。针对这一情况,刘晓宾当机立断,找到即将与项铤辉一同退役的卢诚闻少将,要他派一名总参特种部队的高级军官以退役军人身份去华安公司应聘,条件并不苛刻,要与华安公司高层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而且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其他几百名雇佣兵,成为这支武装力量的领头羊。卢诚闻没把这当成回事,按照刘晓宾的要求把手下的官兵梳理了一番,最终找到了闵瑞麟。

    对于已经混到上校军衔,眼看着就能成为准将的闵瑞麟来说,去阿根廷肯定是苦差。

    为了让闵瑞麟全身心的投入新的工作,卢诚闻做出保证,即完成这次任务之后,他将亲自替闵瑞麟申请晋升嘉奖。虽然卢诚闻的保证有很大的水分,因为等闵瑞麟从阿根廷回来的时候,他还在不在军队里都是个问题,但是刘晓宾的保证就靠谱得多。按照刘晓宾的说法。只要闵瑞麟做好了这件事情,就算在总参特种部队得不到晋升,也可以通过挂靠军情局当上将军。因为刘晓宾不但是现任军情局的准将副局长,还是铁定的下任少将局长,所以他的保证更有价值。

    只不过对闵瑞麟来说,谁的保证都差不多。

    战胜那些普通部队的退役军人不存在任何问题,从加入“华安军团”的那天起,闵瑞麟就成了军团的老大。前往昆仑岛(位于湄公河出海口南面,越南最大的外岛)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时候,闵瑞麟没费多大力气,就用拳头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让几百名不会过问和顾虑组织纪律,完全靠实力说话的雇佣兵俯首贴耳。

    到达阿根廷之后,闵瑞麟就没有胡思乱想了。作为职业军人,他心里非常清楚,不管对上面的安排是否满意,只有活着回去,才有资格抱怨。

    数日之内,闵瑞麟不但调整好了状态,还让对他惟命是从的几百名雇佣兵进入了状态。

    4月19日夜间,474名突击队员到达里奥加耶戈斯军事基地。

    从这个时候开始,“华安军团”的指挥权交到了阿根廷陆军的手里。按照合同,除非阿根廷陆军没有能力为“华安军团”提供必要的作战物资,导致军团无法完成作战任务,不然在歼灭马岛驻军之前,“华安军团”将听从阿根廷陆军的指挥。

    按照阿根廷陆军派来的指挥官下达的命令,474名雇佣兵换上了阿军的野战迷彩服,拿起了阿军的单兵武器,每人还领到了一份拉丁语发音对照表。整理个人装备的时候,阿军军官禁止携带个人物品,而按照共和国陆军的规定,只要不影响作战行动、以及不对个人与他人构成威胁,官兵可以携带少量个人物品,引发了争执,如果不是军情局的协调人员及时赶到,恐怕争执将演变成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