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一十四章 蜂拥而至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库书小说网 www.sikushu.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一十四章  蜂拥而至

    14日到15日的这个夜晚。在裴承毅睡觉的时候,战局悄然转变。

    首先是77军一路狂奔,在14日21点30分到达巴哈兰布尔,为坦克战车充电后,没做任何停留,继续南下,在15日3点45分到达帕德巴拉,随后在空突151旅的掩护下渡过恒河,攻占了河对岸的金德纳格尔。分兵两路之后,77军赶在天亮前包围了加尔各答西面的豪拉。

    伴随77军,空突162旅、空突171旅与空突151旅也加入了攻打加尔各答的行动。

    空突旅的任务是在加尔各答西南的加登里奇西南方向上建立包围圈,切断加尔各答与恒河西岸地区的联系。空突171旅的任务是在加尔各答东面与东南面建立防线,切断加尔各答与坎宁港的联系。空突151旅的任务是完成外围扫荡任务,占领包括戴蒙德港(加尔各答南面的小港口,只能停靠千吨级远洋渔船)在内的小城镇,在地面部队攻打加尔各答的时候,集中兵力攻占坎宁港。

    为了弥补3支空中突击旅撤走时留下的防线漏洞,39军的第391装甲旅提前入印,控制从英吉利巴扎尔到帕德巴拉的防线,阻止恒河西岸的印军增援对77军等地面部队的后勤补给线构成威胁。

    最受关注的还是之前没有参战的36军与37军。

    36军赶在天亮前离开吉申根杰,37军在天亮后离开吉申根杰。一同向南挺进。

    虽然36军与37军是一般的战略反应军,各辖1个装甲突击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后勤旅、1个炮兵旅、1个防空旅(没有入印)与数个军直属独立营,编制规模不但比不上77军,比拥有2个装甲突击旅的27军都差多了,但是36军与37军均是名副其实的主力野战军,两军同时从吉申根杰南下,而不是从21军打开的突破口渡过恒河,扫荡恒河南岸地区,足以暴露裴承毅的战役企图。

    收到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杜奇威立即提高了警惕。

    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印军能在加尔各答坚持多久,而是有必要动用相当于4个军的兵力攻打加尔各答吗?

    没等杜奇威搞明白这个问题,又收到了一条让他万分震惊的消息。

    孟加拉国陆军已经在西部边境地区集结完毕,顶替守卫西部防线的39军。随后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证实,39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越过印孟边境线,进入印度,参加了西孟加拉邦东部地区的作战行动。

    39军入印,等于集结了相当于6个战略反应军的兵力。

    用6个军攻打加尔各答,裴承毅也太看得起留在加尔各答的11个印军步兵师了。

    别说杜奇威不相信,就连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情报分析员都认为,以中**队的战斗力,用相当于6个战略反应军的兵力攻打只有11个步兵师守卫的加尔各答,比用榔头砸鸡蛋还要过分,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军事资源。

    在不得不肯定事实的情况下,杜奇威只能相信裴承毅别有所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报送来,战局越来越清楚,杜奇威也渐渐肯定了那个不太愿意相信的猜测。

    裴承毅的目的不仅仅是攻占加尔各答,还要同时向南进军。

    3个空中突击旅的行动足以证明杜奇威的猜测。如果不是为了让主力部队绕过加尔各答,裴承毅没有任何理由在地面部队到达之前围困加尔各答,更没有理由一口气派出大部分预备队,甚至让39军参战。

    联系史塔克之前,杜奇威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判断南下部队。

    到底是让77军南下,还是让36军与37军南下,或者让39军南下?

    杜奇威首先排除了39军的可能性。主要是而中**队暂时没有控制加尔各答南部地区的交通要道,无法为南下部队提供足够的后勤支援,而39军的编制过于庞大,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远远超过了战略反应军。更重要的是39军是重装甲军,长途奔袭能力与突击速度均不如战略反应军。裴承毅派遣部队绕过加尔各答,肯定是要打开南下的通道,对部队的首要要求就是快速突击能力,而不是攻坚能力。就算39军能够摧枯拉朽的击败加尔各答以南的所有印军,裴承毅也没有理由让39军拖累其他部队。

    排除了39军,杜奇威就有点头痛了。

    如果让他选,肯定让77军南下。别的不说,77军的表现足够抢眼,战斗力与突击能力足够强大,不管是快速奔袭、还是临阵攻坚,77军都是手到擒来。也就是说。77军既有战略反应军的突击能力,又有装甲军的攻坚能力。更重要的是,77军的独立作战能力非常突出,在吉申根杰防御战中就没有要求过多的支援,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并不高,裴承毅完全不用担心77军的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让77军南下,裴承毅为什么要出动36军与37军?

    这是杜奇威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绕过加尔各答后,攻打加尔各答的紧迫性就不那么明显了。在39军已经入印参战的情况下,用3支空中突击旅支援39军攻打加尔各答,不会存在多少问题。加尔各答的防御再坚固,也比不上当年的汉城,而且现在的39军也比半岛战争时的39军强大得多,攻坚能力绝对超一流。

    虽然增派2个军,能够有效缓解39军的战斗压力,但是派出36军与37军之后,裴承毅手里就只剩下2个旅的预备队了。南下攻打孟加拉湾沿岸地区很重要,可是在战役后期向西突击,为攻打新德里的行动做准备更加重要。如果由杜奇威指挥中**队作战,在没有特殊目的情况下,绝不会让36军与37军去扫荡孟加拉湾沿岸地区。

    排除不可能之后,剩下的再不可能,也是事实。

    也就是说,南下的不是77军,而是36军、或者37军、或者两军一同南下。

    毫无疑问,杜奇威倾向接受最后一种可能,毕竟36军与37军的战斗力不如77军,虽然1个军也能取得突破,但是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为了稳妥起见,裴承毅应该让两个军同时南下。如果考虑到后期作战。特别是军人的持续作战能力,让两个军轮番突击,才能有效保证进攻的持续性。

    想到这,杜奇威立即肯定了这种推断。

    77军的战斗力再强,连续作战3天之后,也是强弩之末。按照人类精力的极限承受能力计算,就算77军的官兵都很坚强,也最多继续坚持4天。4天之后,77军必须停止作战行动,至少休整24小时,让官兵养足精力,才能再次参加作战行动。对南下突击来说,裴承毅肯定不希望突击部队在半路停下来休息,而且很有可能停不下来,因为南下需要面对更多的印军,很有可能遭到印军持续不断的骚扰。36军与37军都是刚刚参战的部队,不但能够坚持更久,而且两个军轮番进攻,总能让一个军得得到休息。

    做出这一判断后,杜奇威立即联系了史塔克,让史塔克警告印度陆军。

    问题是,美国发出的警告,也仅仅是警告。

    史塔克找到古吉拉德的时候。天色已经快要亮了,执行迂回包围任务的中**队已经部署到位。虽然古吉拉德立即向驻守加尔各答的印军下达了扩大防御范围,阻止中**队绕过加尔各答南下的作战命令,但是由战略反应军、空中突击旅与强大的火力打击组成的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印军根本无法执行陆军参谋长的命令。

    无法出动加尔各答的守军,只能安排周边部队阻击南下的中**队。

    结果,当古吉拉德准备调整部署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办法部署,因为附近地区没有军队可以阻击南下的36军与37军。

    39军已经在恒河东岸站稳脚跟,河对岸的印军是指望不上了。

    加尔各答附近地区,也就是恒河河口地区的印军早就被调去加强加尔各答的防御。离加尔各答最近的是刚刚到达巴德塔曼的第三集团军的殿后部队。虽然该部队有2个师,但全是二线步兵师,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更要命的是,巴德塔曼在加尔各答东北,而不是加尔各答东南。就算让2个步兵师南下,也得首先越过77军在金德纳格尔的防线,才能阻击绕过加尔各答的36军与37军。6个主力师都没打败77军,2个二线步兵师能够突破77军的防线吗?

    没有兵力可派,印军只能选择迟滞战术,也就是尽可能的破坏中**队行军路线上的道路基础设施。

    因为加尔各答以北地区已经在中**队的控制之中,所以印军只能破坏加尔各答以南地区的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

    显然,这一招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河口的冲积平原上,附近均是一望无垠的河口平原,虽然恒河下游地区的支流能够对中**队造成影响,但是如同每一条大河一样,恒河入海口附近的河面除了宽敞之外,没有其他难度。36军与37军有备而来,不可能连架桥设备都没带。就算印军炸掉了所有桥梁,也最多给36军与37军制造一点麻烦,不可能挡住36军与37军,甚至不大可能延缓36军与37军的推进速度,因为两个军可以轮番冲在前面,轮流担任渡河架桥的任务,从而省下大量的工程时间。至于炸毁隧道,更是别想了,平原地区最多只有低海拔丘陵,没有必要修建隧道。

    古吉拉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36军与37军向南挺进!